手机扫一扫

创新“3+”绩效管理模型 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布日期:2022-12-27    作者:刘波    
0

创新“3+”绩效管理模型 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以来,创新研究院针对新品研发、产品销售和产业链引进等3项主要业务和阶段性重点任务,构建以“领导班子矩阵式考核、中层干部双百考核、部门并行考核评价”的联动式绩效考核机制,创新建立了“销售包干制、研发项目制、产业链奖励制”+“重点任务专项激励制”为特色的“3+”绩效管理模型,有效促进了公司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细化“以上率下”联动式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矩阵式考核机制。根据领导班子分工,对公司年度各项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再将承接指标以相同形式分解至各中层干部,最终落实到各单元具体工作上,形成年度目标矩阵式考核机制。

建立双百考核机制。中层干部承接主管领导考核指标,并建立党建绩效与中层干部绩效挂钩的管理模式,形成“党建+经营”双百考核机制,促进干部以上率下,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各项年度任务目标。

建立并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专业管理考核+反向管理评价”的并行考核评价机制,鼓励管理部门深度融入业务单位,提升业务创收创效质量;业务单位对管理部门实行反向评价,提高管理服务业务质效。

“3+”差异化绩效考核模型

销售包干制。重点从研发品和常规品的产量、产品效益、产品售价等三个方面着手,对不同类别产品设定不同的吨材销售提成标准,由销售人员结合不同品种的市场需求、价格等情况,灵活开展销售工作,实现“多跑多卖”;销售人员通过“量、效、价”等指标的完成情况可实时测算自己当月绩效,实现“多劳多得”。

研发项目制。以研发项目“三经理制”管理机制为抓手,从研发投入、成本管控、成果转化三方面着手,对研发效率、投入回收率、性能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进一步量化考核;以赋能改革和“高新技术企业”荣获认定为契机,实施中长期激励,采用项目分红、项目跟投等方式,让技术人才收入与公司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激发创新热情。

产业链奖励制。以“100万吨钢材制品产业集群”为总体目标,按照招引产业链企业实际落地投产为基准,运用“工资总额备案制”改革成果,对产业链引进工作进行绩效总额包投放,并根据落地企业的体量大小对总额包设定调节系数,为产业链引进工作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全员工作积极性。

重点任务专项激励制。围绕科技平台建设、重点技术攻关、关键任务突破等重点工作,针对性制定专项激励方案,建立差异化薪酬体系;对中厚板、热轧卷板、无缝管、钒钛矿等7个重点科研项目(课题)发布“揭榜挂帅”榜单,按照“业绩决定薪酬”机制,在团队组建、任务安排、薪酬分配等方面充分授权项目负责人,采取“一事一议,先行先试”方式,激发项目团队干事活力。

绩效管理模型为企业赋能添力

2022年,通过创新“3+”绩效管理模型,促进公司各项业务取得实效。

品种钢竞争力不断增强。2022年预计全年销量同比提升24%,单月、年度销量均突破历史新高;增效产品比例超过36%,产销率实现100%;定制化产品销售初见成效。

科技研发成果丰硕。开发超高强度抗震钢筋、优质碳素结构钢等新产品26项;申请专利20余件,授权专利13件;“合金结构钢40Cr圆钢”等10项新产品列入陕西省重点新产品开发目录;攻克了稀土元素合金化及成分控制等5项技术难题;先后40多人次获得项陕钢、陕煤、汉中市、陕西省等各类荣誉。

产业集群建设初具规模。领导班子成员包联产业集群建设,陆续引进优质碳素钢、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用钢、焊条焊丝钢、合金结构钢等下游企业7家,形成具备就近消化品种钢60万吨的能力的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攻关取得突破。与北京科技大学等7家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与张献光教授团队联合开展钢铁技术前沿项目课题研究,推动“科学家+工程师”人才建设,形成了专家引领、项目支撑的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成功搭建“省级技术企业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高端钢铁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

展望未来,创新研究院将顺应科学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新形势,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引领各项业务不断发展,为陕钢集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努力拼搏。(创新研究院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