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读《梁家河》有感
发布日期:2018-05-29    作者:李 敏    
0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

 

读《梁家河》有感

近期,我从同事那借来《梁家河》这本书,废寝忘食,细细品读,读完之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本书共10余万字,40幅图片,分四部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牵挂、讲述了他当年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与他交往过的小伙伴回忆那段时光带给他们的影响,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梁家河-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是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承载着他的青春和成长。当年他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兴奋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来到了梁家河,刚来的时候有种距离感,加之后来的“拿面包喂狗事件”,十五六岁的他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经历了 “当逃兵”之后,习近平深深的反思,转变想法,有了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不再有回北京的想法了,由被动到主动,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和梁家河乡亲们的同吃同住、辛苦劳作、勤劳善良、团结一致。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艰难困苦,挫折打击,会走过一段荆棘丛生的道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也不例外,不是上苍的幸运儿,甚至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怀疑、压力和磨难,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诉苦、不抱怨,克服困难,踏实肯干,实事求是,知难而进。

读到他和乡亲们在梁家河相处的时光以及离开梁家河后对乡亲们的挂念和关爱的章节,我不禁对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山上要治理、沟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既要解决肚子吃饱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身先力行,为村民发家致富指明了方向,联想这几年国家出台的各项脱贫政策和精准落实,着力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我们的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从未脱离过群众,做到了党的初心不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谋福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民办实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礼记·大学》里经典的一句。在书中习近平详细谈到了修身,他认为修身除了劳动外,一个是融入群众,一个是到处找书看。那些年,他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过了跳蚤观、饮食观、生活观、劳动观、思想观。当年的梁家河不通电,看书用的灯是自制的煤油灯,煤油灯烟大,光亮小,他就凑在微弱的光下读书到深夜,白天一有空就看,有古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自然科学的等等涉猎广泛,后来读书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他回忆梁家河那段读书岁月时说:“并不觉得农村七年的时光荒废了,很多知识基础都在那时候打下来的,”他鼓励大家现在条件这么好,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当代社会信息发达,阅读资料众多,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眼界宽阔了,思想境界就提高了,不断进步、提升,丰富自己精神世界,怀揣梦想,努力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摆脱了位置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地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政党,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智慧勤劳,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实现 “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汉钢公司企业管理部: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