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今年73了,个子较高,黑亮的头发里只夹着几丝白发,但是年纪大了,患糖尿病十几年,一直吃着药控制着,比较容易乏累。婆婆没有工作,只是年轻时在大集体干过几年零工,全家的生计都在压公公身上。记得刚结婚那天晚上,婆婆坐在床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小洁呀,我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很想有个女儿陪我说体己话,今后我就把你当女儿待了,三娃要是欺负你,你就给我说,有我给你做主,你只管好好上你的班,管好你们的家。”几句话说的我心里暖暖的,从这一刻起,我就与她老人家结下了超出婆媳关系的母女情缘。婆婆只上过小学,却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经常从嘴里冒出来一些“名言”来,我刨根问底,她就说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老话。不过,我倒觉得婆婆说出的话挺有味道的,便悄悄记录下来了。
语录一: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男人不要当没齿的耙耙,女人不能做没底的匣匣。这是她教导我要学会管家时说的话。意思就是:男人是负责挣钱的,在外面要好好干活,往回耙钱,挣下的钱交到女人手里,女人就要管好钱,存到匣匣里,不能浪费。这也是她们那一辈最常见的男主外、女主内,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我还笑着打趣道,那我既是耙耙也是匣匣呢。婆婆笑着说我:“所以我给三娃说了,你上班也辛苦,他下班回来要多帮你做家务才行”。
语录二:做事短就日子短。整天光顾着低头扳手指头,盘算着怎么占便宜,哪能看到天高日头红。我那时只是个普通的岗位工,本来就是粗枝大叶的一个人,可是有的同事总是斤斤计较,谁少干活了、谁吃饭时间长了、谁提取暖的焦炭只提了半桶等等,生怕自己吃亏。我觉的那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给婆婆学,婆婆就这样对我说。她还说:“吃亏是福,不要怕吃亏”。我一想也对,在斤斤计较中不知不觉失去的会更多。
语录三:与人为善,多行善才能积德,少结怨记仇。我周末休假在家陪婆婆,她就会给我讲故事,我很爱听。有的故事讲了很多遍,我也不烦,笑眯眯的陪她。她说的最多就是她婆婆的故事。“你婆是小脚,人又瘦小,走不了远路,她不爱跟老大和老三住,我也不挑他们的过。你婆一直跟着我,我也不嫌她,把家里的钱全给你婆来管,她给我把三个娃子照看大,亲的很。老的时候,瘫在床上半年多,我在她身边一直抓屎把尿的侍候她,直到咽气。那时就是把德积下了,才有了三个好媳妇,我相熟的人都羡慕我呢”。她坚信与人为善,多积德,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语录四:人人都是为了身和嘴,累了手和腿,摊到咱头上的,就是咱该干的,得干好才行。公公去世后,我们不放心婆婆一个人住,就依着她的心意,在三个儿子家随便住。因我这里比较远,住的少些。老人想我们了就来住一段时间。可是我们两口子早上不到7点就出门上班,晚上7点,有时更晚才回到家,老人在家很孤单,总是住不了很久。我很内疚,有时对婆婆报怨工作忙,又很累,不能好好照顾她。婆婆就这样对我说说。我惊叹的说:“我的妈呀,您觉悟也太高了吧”。惹的婆婆一阵大笑。
语录五:人抬人高,人踩人低,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能抓着缺点不放。婆婆每天都出去在小区广场的椅子上坐坐,和几个老姐妹聊天。有时我去接她,远远的就能听到几位老人家在聊家里的事,经常有人说家里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可我婆婆却总说她的三个儿子和媳妇怎么个好法,从没说过有什么不好。我扶着她往回走,开玩笑说:“妈,我们肯定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为啥您从来都不说?”婆婆就这样对我说,她还说:“人无完人,有缺点是正常的,但平日里你们对我很好,我说的也是心里话”。
语录六:家里有佛你不敬,何必远烧香。有次休假回家探望婆婆,吃完晚饭,挽着婆婆的胳膊,在小区里散步,听婆婆给我讲故事。她说小区里有个比她小一点的老人,腿摔骨折了,近半个多月了,三个子女没一个人管,老人的腿肿的裤子都穿不上。她知道后气的很,就约了几个相好的老太太,跑去找那家的儿子,一齐训他。第二天儿子回家把老人送到医院去治疗,医生又把那儿子训了一顿。婆婆说,家里的老人就是家里的一尊佛,能镇住邪祟,有的人不管家里的老人,到外面到处烧香拜佛,一点用都不顶,反而更加不顺。
语录七:娃娃要管树要修剪,管娃就要给好心不能给好脸。有了儿子以后,我才真的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那种对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的爱真的是一种本能。于是我也成了溺爱孩子的那种妈妈,只要儿子提出来,要啥给啥,一指头都舍不得动。婆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对我说出了这样的话,还说小树扶直易,大树扶直难。我在深刻反省后也做出了调整,尽力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
语录八:家和万事兴,兄弟三个心连心,无论谁有困难都要齐心协力。婆婆还常对我说:“家和万事兴,这兄弟三个都是我的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有困难,我多接济点,兄弟三个也要互相帮助,不能各顾各”。在婆婆的教导下,三个小家庭之间也真如她老人家所言,相处和睦,从不计较得失。
婆婆语录,是婆婆人生的经验,也有她对生活的感触,更是几十年日子的浓缩。她的“善”为我传递的也许就是一个家风的传承吧,我也要学着婆婆的样子,将“善”传给下一代。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言:“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龙钢公司规划发展部 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