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四十年的奋勇不歇,
在陕西南部山阳.杨地的一个小村庄里,
人还是那些人,但生活明显富裕了;
路还是那条路,但早已变成了水泥路;
山还是那些山,但明显的更绿了;
河还是那条河,但明显的更清了。
时间的推移,
点滴的变化,
一切都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里。
生计到生活
四十年前为了生计,
开垦荒山增加土地是那里人们增加粮食产量的唯一方法,
靠天吃饭的光景一年又一年。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喜迎着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农人们那种勤劳的智慧被激发,
短短的几年时间温饱问题迎刃而解,
家家户户五谷盈余。
向往更好生活的他们开始迈出大山的脚步,
向更远更宽阔更有机会的城市涌入,
不断追求更好、更高品质的生活,
并一步步实现扎根城市的梦想。
土路到水泥路
曾经,
能修一条通村的道路,
能过一辆农用的三轮车或架子车,
已经是很多农人们的期盼,
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用几十年的时间,
再搭上很多宝贵的生命,
才有可能实现。
然而,
改革开放后国家快速的发展,
经济实力快速的增长,
“三农”问题被列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而要想富先修路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规划,
一时间建设好通村路成为发展农村的关键,
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不但大面积实现了通村路,
通户路和水泥路近几年也已全面完成,
农人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条件全部改善,
农产品从农村快速流入城市的渠道也已完全打开,
四通八达的交通让农村和城市连接的更紧更密。
荒山变靑山
新中国成立后,
受限于冶炼水平和资源条件,
大面积的林木被砍伐用于大炼钢铁,
秦岭深处的小山也不例外,
曾经绿绿葱葱的山峦在连续的砍伐后逐日失去了往日的面容,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改革开放后,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以及一代代国家领导人的呕心沥血,
播种育林,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和护林行动的落实,
让荒山逐步变成了青山,
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蓬勃。
土房变楼房
过去能盖上几间土坯房对大山深处的人来说已是喜事一桩,
摆席庆祝更是连连数日,
先不说冬暖夏凉,
结实耐用了,
只要是新庄子同村很多人都会羡慕不已,
毕竟能盖起新房子的人为数不多。
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变化,
更多人倾注于修缮房屋和装修房屋,
以此来显示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居住条件的改善,
很多几百年的老宅子也慢慢地被新盖的房子取代,
逐渐从村庄里消失。
近些年很多楼房又逐步取代了土坯房,
尤其是小城镇化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
更多人直接选择放弃祖祖辈辈居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庄,
向生活更便捷的城镇迁徙,
村庄里的土坯房更少了,
换之而来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层楼房。
座机变手机
依稀记得村里的第一部有线座机是在九十年代末安装的,
那时候能安装起电话家庭条件自不必说,
而一部电话也是农村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一时间安装座机的邻居家热闹非凡,
每天总能听到很多叫喊村里人接电话的声音。
新世纪初很多农村家庭都陆陆续续安装了座机,
慢慢演变成了无线座机,
再到近几年盛行的手机,
信息化的普及速度让人惊叹不已,
手机也成为影响农村人生活的重要电子产品之一,
出门不带现金已成为农村人生活的时尚。
更多变化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四十年的发展变化,
陕南的农村经历了大的变迁,
沼气池推广了,
自来水实现了,
照明线路改造了,
旱厕改水厕进行了,
煤气灶增多了,
太阳能普及了,
小轿车变多了,
就医方便了,
教育免费了,
扶贫坚定了,
……
农民的腰杆子挺直了。
新农村建设更美了。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
以经济建设中心,
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让世界刮目相看,
农村也在这一历史潮流中快速发展变化,
完成自我革新和自我蜕变,
不断地向全面小康社会铿锵有力地挺进。
(韩城公司:付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