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名字叫《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同于《活着》让人揪心难忍,《许三观卖血记》般令人坚韧向上,《兄弟》中幽默和惨烈交相辉映,《在细雨中呼喊》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这是一部充满压抑,黑色幽默、荒诞不经的青少年回忆录,用无数的回忆拼凑出来一个少年苦涩、迷茫的成长画卷,描述了他如何在孤独中自由的心路历程,让人读来笑中带泪。
余华说:“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令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所以小说以一个细雨飘扬的夜晚为开端,讲述主人公在睡梦中看到一条幽静的道路,听到一个女人嘶哑的哭泣般的呼喊声,却等不来一丝回应。小说这样开始呼应了小说的名字,也是一个隐喻,奠定了整段回忆的灰色基调。
孙光林,是孙家的第二个孩子,他的出生,缘于父亲对母亲的一次暴力折磨,不甚光彩,也不讨人喜爱,这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将会不幸。7岁时,他被父母送走,寄养在别人家,5年后,养父去世,孙光林又回到了原生家庭。然而,这个家并非温暖的港湾,而是一座魔窟,父亲暴躁残忍、母亲委曲求全,他还有一个并不友好的兄弟,孙光林被全家人孤立,像幽灵一样,整天游荡在田野草丛间。上了中学,他终于交到了一个相互慰藉的朋友——苏宇,也恰恰是苏宇,让他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太多人活在角落里,甚至到死都没人发现。因一场神志不清、无疾而终的性骚扰,苏宇被判劳改一年,出狱后,几乎所有人都唾弃他,亲生父母更是横眉冷对,终究在最后无人问津地死去。亲人的漠视、朋友的离去,一次次把孙光林打进孤独的深渊,他在细雨中呼喊,呼唤着亲情,却无人应答;呼喊着朋友,依旧形单影只。
《十一种孤独》里写:“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环顾四周,有的人孤单下班,披星戴月;有的人独来独往,顾影自怜;有的人受了委屈,躲着痛哭;有的人背井离乡,咬牙苦熬……原来,无论我们出生成长,还是相爱分开,你终归要一个人,尝遍所有人生滋味,孤勇前行。为了摆脱孤独,孙光林也曾不顾一切想融入热闹中去,他试图靠近家人,但换来的却是打骂和疏离;在学校里,孙光林也曾故意结交常被同学们簇拥的苏杭,为了打入苏杭的朋友圈,尽管内心不耻,他还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刻意模仿着他们对女生下流和不耻的举动,可悲的是,在苏杭眼中,孙光林从来都是可有可无,为了在喜欢的女生面前炫耀自己,苏杭毫无缘故地拿起柳条追打孙光林,大声喊叫着命令孙光林趴到地上去,像吆喝牲口一样。在同学们的欢叫声,泪水模糊了孙光林的双眼,此时,他内心的屈辱感,远远胜过对孤独的恐惧。最后,他终于懂得孤独是生命永恒的状态,无从选择也无法避免,于是他说: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他因强大而自愈,还学会了用温暖的感情治愈他人,当孙光林看见了鲁鲁,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保护这个被排挤、被孤立的鲁鲁,如同安抚着童年的自己,他抛却心中的恐惧,重新理解这个爱恨交织的世界。
这世上,有的是落了单的大雁,有的是离群索居的人。当我们踏上孤寂的荒原,不必心慌,也无须呼喊。坚定地往前走去,即使生活飘落着细雨,哪怕前方漆黑一片,过一阵子,天总会亮的。(经营党工委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