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家乡的元宵节
发布日期:2022-02-16    作者:张永超    
0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在我的家乡宝鸡市扶风县,元宵节不仅有五彩斑斓的灯展、有趣的猜灯谜活动、欢快的锣鼓、热闹的社火表演,还有许多自古流传的习俗与特色小吃。

家乡的元宵节

送灯与打灯

送灯主要是从正月初五开始,舅家给外甥送去灯笼,一直以来送的都是纸糊的各种式样的灯笼,有圆灯、宫灯、莲花灯、生肖灯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灯笼被电子的塑料灯笼所替代,这些电子灯笼有彩色的灯光和悦耳的音乐,更受小孩子的喜爱。大一点的孩子依旧会打纸灯笼,不过这些纸灯笼更贴近他们平常观看动漫的样式,已不同于传统的灯笼。

灯笼一般连送12年,在接到灯笼后,孩子们还要打灯,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晚上小孩们都会聚在一起,挑着灯笼嬉戏打闹,所以“打灯”也叫“闹灯”,在正月十六最后一天这晚,所以也叫“完灯”。孩子们尽情的玩耍之后,还要把自己挑着的纸灯笼烧掉,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以前不懂为什么要打灯之后要烧掉灯笼,长大了才从长辈口中了解到,打旧灯笼,舅舅就会害红眼病,民间有这种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

家乡的元宵节

社火表演

每年正月十四,我们县城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社火表演锣鼓喧天、神采飞扬、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全县8个乡镇及街道的社火表演者们盛装打扮,披红挂彩,用精彩的民俗表演将红红火火的喜气送给全县人民,也将浓浓的年味带给大家。

社火演出有锣鼓、挈社火、车社火、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扇子舞、旱船等喜庆洋洋的表演,还有“杨门女将”“白蛇传”“天官赐福”“四大名著”“拾玉镯”等装扮精美的花车社火,引得广大群众争相观看,四个多小时的游演活动,带给大家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家乡的元宵节

吃元宵

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元宵的种类和做法很多。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为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

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我们当地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宛如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玉珠,好看极了,正应了白居易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元宵节当天吃元宵,这是节日的特有风味食品。元宵有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之意,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吃元宵也意味新的一年阖家安康、幸福绵长、万事如意,所以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元宵”,共度良辰美景。(创新研究院 张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