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陕北道情
发布日期:2021-12-30    作者:薛生旭    
0

 或是在戏楼里,或是随意搭个舞台,就可以唱陕北道情了。咦呼嗨呼嗨”的说唱声拉的很长很长,长到能穿透厚厚的黄土层,能戳中人的心脏,击入人的灵魂,这就是陕北道情的魅力与能量,总在不经意间萦绕在你的心田。

陕北道情

秦腔在陕北俗称大戏,道情是一种盛行于陕北一带的民间小调,是陕北独有的戏,人们称它为小戏。道情与秦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十来步见方的舞台上,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的故事。不同的是秦腔的服装、道具、彩妆等更为浓厚,色彩看上去也更为鲜艳,乐器有扬琴、二胡等更为复杂,而道情的装束十分简单,就是平日在生活中能见到或穿戴的衣物,乐器是二胡、小鼓、镲、胡板这几样。道情看似简单,但因为表演的内容、装束等贴近生活,所以深受陕北男女老少的喜爱。

是陕北人不一定能唱陕北道情,不是陕北人不一定能听得懂陕北道情。道情是用最地道的陕北方言来唱的,“呼儿嗨呦”“咿呀咿嗨呦”这样的词在道情中用的颇多,一些曲目中甚至能占到一半,唱起来声音拉的很长很长,尽显高亢与激昂,也不失婉转悠扬,时而像戍边冲锋的将军,时而又是温柔委婉的江南美人,如同陕北人的性格,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尽显豪迈,但不失细腻。

唱道情的演员大多数是十里八乡有文化的“名人”,好嗓子是最基本条件,再到民间剧团拜师学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几年的功夫是登不了台的,而且要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道情看似简单,但又比“陕北说书”要难的多,因此,也限制了道情的传承与发展。

秦腔有严谨的唱法和创作手段,有时看起来似乎有些呆板,道情因为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唱法也灵活多变,说唱可任意结合,因此创作也较为容易,《无逆子》《秀兰》等曲目在陕北的民间广为流传。适逢附近有道情演唱,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会立即搬上小板凳,找个好位置坐下津津有味的欣赏着,回家后又将听到的道情编成故事,加上自己的见解,讲给了孩子们听,这也是另一种对孩子的教育形式吧。

在陕北的庙宇特别多,庙会自然也就多了,庙会上都是秦腔夹着道情唱的,每在唱秦腔休息期间,都会加唱一段道情,这样会让整个庙会热闹非凡。比起秦腔,道情更受陕北人欢迎,场面更为热闹,秦腔带有浓厚的关中口音,长期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有时听不太懂,道情用陕北方言唱出来,自然听得一清二楚。在秦腔刚刚结束,伴随着“嚓嚓、咚隆咚隆”的镲、鼓声,二胡声随后响起,原本人声鼎沸的庙会场,会瞬间安静了不少,无论男女老少都不由自主的向戏台靠拢了过来,欣赏这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高于生活的陕北道情了。

唱戏时,演员们在台上迈着小碎步,手上动作随着剧情即兴挥动,并没有传统戏曲里严格的动作规定,脸上的妆也要淡了许多,地道的家乡话让观众不禁与剧情融为一体,随着剧情的颠荡起伏,观众的精神也随之由紧张到放松,放松了再紧张,心情也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哀伤叹息,仿佛自己就是台上的一员,在这一刻道情是演员的生活,也是观众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情的传播途径越发广泛,许多人都会用手机下载一两部,坐在自家的炕头上,津津有味的欣赏着,有时甚至忘了吃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受长辈们的熏陶,开始喜欢道情了,有些年轻人也开始了学习并加入到道情的团队,毕竟现在学习的条件好了,学习道情的要求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严格了。

现在在陕北,每逢大小的庙会,也都会请上道情戏剧组来唱几场,既增加了生活的乐趣,也解了山田里劳作一天的乏,而后回到家里,再给孩子们讲解道情中的故事。(汉钢公司炼钢厂 薛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