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短短八字,高度概括了商鞅之于秦孝公、之于秦帝国的重要作用,那么秦孝公是如何选中商鞅开启强秦变法之路的,让我们带着些许好奇心,回到遥远的战国,去重温彼时决定秦国命运的人才招聘过程。
招贤令出,求贤若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国还是边陲小国,“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面临被吞并的危机,秦孝公“常思国耻,悲痛于心”,欲成就霸业,立志变法图强,向天下发出了《招贤令》,“今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求贤心切,不言而喻。
从短短一百多字的《招贤令》里,秦孝公表达了自己招聘贤能之人的战略意图、对人才的要求,承诺了人才的上升通道、可享有的成果。
双向选择,彼此认同。蛰伏于魏国的商鞅一直在等待一个能够让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看到《招贤令》的那一刹那,他周身的血液沸腾了。商鞅认为:“秦公求贤令,乃五百年一卷雄文。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无能,开旷古先河;其二,求霸业而不求吏治,身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八荒;其三,胸襟开阔,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点,堪称真心求贤。”商鞅是真懂秦孝公的人,也认定了秦公是能够成就他变法思想的人。商鞅不再有任何犹豫,一人一骑穿越无边的尘埃,奔向秦国的国土。
秦孝公与商鞅虽未谋面,却已达成了价值认同,也已有了相同的战略定位。
深度沟通,阐明观点
接下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场景,来看看秦公的招聘现场吧:
场景1:商鞅通过宦官景监获得觐见秦孝公的机会,也是第一次面见,他并没有阐述自己以法家治国的方略,而是以迂腐的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面对商鞅以帝道治国的阐述,秦孝公虽平静如常面无表情,但内心却对此冷漠和蔑视,视商鞅为妄人。
场景2:第二次召见,商鞅依然没有显露法家本色,改用王道游说秦孝公,以德治国,施行仁政,停止战争,秦孝公被商鞅的言辞说得昏昏欲睡。此刻商鞅心里便明了自己怀揣政治变法改革的思想理念,与秦孝公的治国方略不谋而合。同时,商鞅也感受到了年轻君王的大度和隐忍,这种胸襟才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所在。
场景3:第三次觐见,商鞅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旗帜鲜明地主张霸道,推行法治,商鞅此话一出,秦孝公目光骤然间锐利起来,他顿时意识到了商鞅的价值。强国之术,变法图强可以尽快改变秦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让秦国雄起,这是秦孝公日思夜想的,连续两天,秦孝公与商鞅就法治强国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更深入的交谈。
一个胸怀振兴之志的秦孝公,一个掌握法家治国之道的商鞅,终于选择了彼此,也最终成就了彼此,一场以法家思想主导的变法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
勠力同心,成就霸业。秦孝公与商鞅的深度沟通,让彼此有了信任的基础,秦孝公充分放权,为变法护航,商鞅无任何后顾之忧地实施了一系列严苛的法治改革。实行《法经》,并增加连坐法,轻罪重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以农业为“本业”;焚烧儒家经典;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严禁私斗,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废除贵族井田制,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并按人口征收军赋;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规范社会风俗。
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旧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变法打击并瓦解旧式血缘宗法制度,秦国的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开始;变法奖励军功,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踏上了崛起之路,为秦国最终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之于商鞅不仅仅是伯乐之于千里马,更是志同道合、恪守信念的君臣,在共同事业的驱动下,勠力同心,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向难而行,终成一番伟业。(韩城公司 温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