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美的另一种存在
发布日期:2021-11-05    作者:程浪花    
0

万物皆可唯美。美,可以愉悦身心,美,可以洗涤疲惫,美,一个充满能量,积极向上,给人带来无穷力量的词。

近日,李泽厚的《华夏美学》第三节——儒道互补,让我对人生的价值观、社会观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认知,对“美”又增加了几分理解和感知,从而让我的心灵充实而舒适。

《华夏美学》系统地阐述和理论地讲解了华夏集体人格的生长与积淀。从儒家的“游于艺”“成于乐”的人格塑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的感悟,再到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审美对象的扩展,还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审美积淀无意识状态,经过儒道互补,互融,从而以个体生命为主体,以自觉的生命展现人在自然中的力量、气质和姿容。

儒家学说注重个人内力的修炼与凝聚,从而将个体的道德精神升级并放大,具有浓厚的伦理特色,从孔子的思想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可窥见。道家的思想是超脱自然,以人的自然化和自然化的人为同构,从庄子的《逍遥游》可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虽然在自然面前渺小,但依然要敬畏大自然。

但是,儒道两家的学说之间相互包容、相融。以儒家的“游于乐”“成于乐”来说。它的“艺”不是艺术,而是掌握一个物质技巧,并熟练地操控,从熟悉的规律中体会到心里的满足与快乐。道家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前一个依次递升的,从而达至美学的领域,它的意思是:在掌握一个事件,把这个事件的各个流程环节都了如指掌之后,就算闭目,也会在大脑里对它进行衡量,从而创新出更优的方法,并进行实施。

所以,儒家和道家,一个倾向于内,一个倾向于外,相互融合,从内将个体的人格塑造成一个感情化的自然人,从外将自然的心旷神怡融入个体的自然人,一个感情化的人,一个自然中的人,它们共同将华夏的美学通过积淀从而创造,就这么几千年缓缓流入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回归到现实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热爱生活,认真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把手头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并在做好的同时,进行择优、进行创造,那“美”的因子是俯拾即是的,也会所视之处皆为美。(龙钢公司 程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