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秋收之际,走在陕北乡间小路上,走到田间地头,总能听到时不时传来的信天游,“半夜里想妹妹啊呀,想得哥哥就睡不着个觉”、“山丹丹花开六瓣瓣红,想哥哥我哭成个泪人人”,这些歌就像陕北的黄土层,有时显的浑厚,有时又是婉转动听。
在纵深沟壑的陕北,一个在山的这头,一个在山的那头,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相互吼着打个招呼,既联络了感情,也解除了独自耕种秋收时的寂寞。手扶着犁耕种时,扬鞭子的时候用信天游吼上几句《赶牲灵》或者《走西口》,有时候看见了山丹丹花便即兴来几句,周遭也没有人,不怕别人笑话。一来二去就练成了一副好嗓门,由于对方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十分都熟悉,之后的信天游便信手捏来。
信天游与内蒙地区的“二人台”颇为相似,据说信天游源自秦朝战场上士兵的豪迈宣泄,具体出自谁之手就不得而知了,由于高亢豪迈,符合陕北人的性格,便一代代流传了下来。信天游一般都是即兴的,喝酒、犁地、打谷场上都可以唱上几句,尤其是在田头和打谷场上,累了唱上几句,浑身便有了劲,烦躁了也可以即兴来上两句,总能及时宣泄心中的愤懑。陕北与其他地方的酒桌文化大相径庭,坐在一起没喝醉一两个人,那这场酒算是白喝了,直到实在喝不下去了,趁着酒劲也不藏着掖着了,便开始在酒桌上唱起了信天游。
在陕北,每个人都会唱几句陕北民歌,能唱信天游的人却不多。信天游与陕北民歌是截然不同的,陕北民歌只要跟着旋律,哼唱几遍也就会了,毕竟一首陕北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是固定的,再配上个好嗓子,唱出来的陕北民歌就有了味道,信天游则不同。一首陕北民歌可能有好几个版本,但信天游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版本。信天游不追寻一定的音律,也没有固定的歌词,形式上有了更加灵活的变化,唱起来可高可低,语句可长可短,可以浑厚高亢,也可以婉转优雅,完全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对于曾今文盲率较高的陕北来说,信天游似乎更适合民间流传。
唱信天游总离不开山丹丹花,生长在背坡上的山丹丹花也称野百合,被人们赋予着爱情的美好寓意,因为它的独特,便成了信天游中吟唱的对象。从前的俊男靓女们,追求自己心爱的人的时候,都会到背坡上采几朵山丹丹花赠送给对方,还唱上几句信天游,山丹丹花也成了他们追求爱情与自由最美好的见证。后来,因为人们对山丹丹花的无限钟爱,山丹丹花不在拘泥于追求美好爱情,只要是路过的每一处背坡碰见了,就会顺着底根刨起来,移栽入自家的菜园中、花盆里或者墙头上。无论是信天游里的吟唱,还是平时的移栽,处处彰显着陕北人对这些生长在背坡上山丹丹花的怜爱。
随着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山丹丹花也逐渐走出了陕北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信天游虽说遇上山丹丹花,能撞出人们对生活的激情,绽放出灿烂的火花,但限于它的千变万化,依旧守候在黄土高坡的沟沟洼洼里。
如今,大多数年轻一代人都对信天游弃之若无,但稍微上了年纪的一辈人,依然对信天游撞上山丹丹花无限眷恋。若是能赶春耕秋收之际,在陕北的乡间走上一遭,依然能听到用信天游唱出来的哥哥与妹妹的思念,还有那红艳艳的山丹丹花。(汉钢公司炼钢厂 薛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