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韩城老城往事
发布日期:2020-06-17    作者:段玉宏    
0

每个县都有县城,老城就是原韩城县的县城。

自从有了新城,人们就把原来的县城叫老城,经常听到有人说:“走,去老城转转。”

老城也叫古城,多是官方或书面用语,公职人员就常把老城叫古城。

老城过去也叫街,是近郊的人叫的,去县城就叫上街;离县城远点的人也上街,但那叫的是上县城或者城里。如果觉得远不想去县城,那也照常上街,上当地的街,如龙亭街、下峪囗街、西庄街。

都说老城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的老家,就在老城南边两公里多点,龙泉寺西侧,那个原先叫防修,现在叫涧南的村庄。

我已经记不清这辈子去过多少次老城了,反正老城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我都很熟悉。

每次提起老城,都会勾起我太多的记忆。街道两边的店铺、中间的长石条、南关的澡堂子、中街的天桥商店、钟表店,北街的书店、大楼。南关收购店阿姨对我的鼓励、钟表店师傅的慈祥时常闪现在脑海。

一个夏天的午后,突然电闪雷鸣,暴雨瞬间淹没了老城街道两边的台阶,气势汹汹地向南涌去,约一个小时后,雨渐渐停了,整条大街全是一指厚的黄泥巴。

那时的108公路还是泥结石路面,路宽不及现在的一半,路两边全是水桶那么粗的杨树,从南到北,一棵挨一棵。西环路的外侧有一条两米见方的水渠,水渠之外全是农田,没有一户人家。

那时的澽水河上没有水泥桥,通往老城就一个石拱桥,两端低中间高,一上桥行人根本看不到对方。有一次,桥北边上来一台拖拉机,桥南边上来一辆汽车,两车行驶到石拱桥的顶部时才看到对方,只能等一方退出桥面才能通过。

那时没有私家车、公交车,摩托车也不多,人们出行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搭班车。老城的人想去新城,就在陵园坡底掏五毛钱或一块钱,坐微型车到商业大厦或火车站。

夏天总是酷暑难耐。周末去老城街上玩,想买杯二分钱的茶水喝一下,可兜里没钱。有钱人在西瓜摊前吃西瓜,我就把塑料布或者脸盆放在人家面前,接人家吐出的西瓜籽,当时我们把这叫拾瓜子,拾得多了,拿回家洗净晒干再吃。父亲带我到天桥商店南边的国营食堂,一人吃了一碗8分钱的素面,面不多,有二两,吃完了没吃饱,父亲就给我要了一碗面汤。40多年过去了,无论现在的饭多么丰盛,我还是吃不出当初那碗面的味道。

老城的集会很热闹,总是摩肩接踵人流如织,街道两边和正中间都是一家挨一家的摊位。每遇集市,爷爷就让我和他拉着架子车到南关卖菜,多数是白菜萝卜,有时是辫好晒干的大蒜,记不清能卖几块钱了。我最爱去东关(现在的文渊阁那块)的集市了。路边到处是摊子,卖饭的、卖衣服的、卖小百货的、还有卖猫狗等宠物的。进入大场子,有卖摩托车自行车的,还有卖家畜家禽的。数额比较大的交易,人们在一块布下或者一个布包里捏手搞价,外人根本不知道是多钱成交的,避免了口头搞价的尴尬。

大操场(美食街西边)的西北角有尊十几米高的白色毛主席石膏像,我见过好多次,面朝东,挥着手,下面有一个很大的正方形底座,旁边有台阶,可以上去随意走动。改革开放后,大操场一度成为针棉百货市场,极大地活跃了市民生活,为了新城的繁荣,为了老城的改造,老城人民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有的关了店铺,有的拆了老屋,有的献了老宅,有的改造成为民俗景点。可以说,所有的市民都期盼,老城能像过去那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五城联创”活动开展以来,老城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随着南门、文渊阁、新天地、隍庙古街、美食街的形成,老城正在恢复昔日的模样与繁华。(汉钢公司物流中心 段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