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立冬,看微信朋友圈里发着各种关于立冬吃饺子的信息,图文并茂,形象逼真,让人看着实在嘴馋。在北方,立冬、冬至、春节,特别节日的那一天都讲究吃饺子。很多人喜爱吃饺子,却不知道饺子的来历,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说法,据网上查阅: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任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冬天,他辞官还乡,正逢冬至,天气寒冷,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患有疾病,看到许多人双耳被冻得溃烂。他利用行医多年经验,用面皮包着羊肉,做成形如耳朵的食物,给冻伤耳朵的百姓免费提供,一碗含药的热汤,以达到驱寒的效果,最后药到病除。
俗话说:“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北方人挥之不去的味道,是出门在外的人们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是对团圆、平安的一种期盼,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记忆。和我熟悉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是一个爱吃饺子的人。小时候受生活条件的限制,饺子馅的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以韭菜鲜肉作为搭配,它们融合在一起,简直完美,那份熟悉的味道,百吃不厌。
印象最深的是上高中时候的一个春节,在除夕那一天,大扫除后,全家人其乐融融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晚。由于喜爱,我提议做韭菜鲜肉馅的,并积极参与其中。父亲手劲大,主要负责和面,哥哥在母亲的指导下负责拌馅,母亲负责包饺子,而我主要负责擀面皮。从和面到包饺子,这一套程序下来,各有分工。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擀不好饺子皮,奇形怪状的,要么整张饺子皮薄厚不一,就是这张厚了那张薄了,还赶不上节奏。母亲看着着急,就说:擀面杖递过来,我给你示范几个,边做着边说:这个是有技巧的,右手拿着擀杖,左手捏着皮,右手不停的擀着,左手的饺子皮一边旋转着,这样擀出来的饺子皮既薄厚均匀,煮的时候不容易烂皮,而且外形规整。擀了几个之后,我从母亲手里接过擀杖,仿照她的做法,先是薄厚、形状上越来越像那么回事,熟能生巧,速度也跟了上来。这样一块面接着一块最后都变成像“银子”。随后包好的饺子在烧开翻滚的水里就准备下锅了,下锅前母亲在水里放了两勺盐,说是煮的时候饺子不容易烂在锅里,经过三次烧开之后,饺子飘了上来,表示煮熟了。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饺子上了桌之后,沾点醋、拌点蒜泥、撒点辣椒,蘸着吃放到嘴里,口感鲜美,极为享受,吃完之后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在那一刻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里,浓缩着全家人的亲情。
现在的饺子馆到处都是,大多数都是机器制作,饺子馅形式多样,连饺子皮都是五颜六色的。纯手工饺子也很少,和家里的比起来,也吃不出母亲做的那种味道,简直天差之别,没有可比之处。
如今又是一个冬天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是一种念想,更是出门在外远方游子的乡愁。在疲惫乏味之时,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瞬间精神抖擞,抵御冬天身上的寒气,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韩城公司 张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