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已消,冷秋遂至。整理女儿的单鞋时,一双系带绣花鞋跳进了我的眼帘。那是为学校活动的一个舞蹈节目买的,玫红和米白拼接的鞋面,精致的绣花,真好看!好看的物品总是让人欢喜,我想努力地把它刷干净,谁料想,湿水太久,鞋里面底子有点不平整,我试图把鞋垫抽出来,结果拉出来厚厚的一层黄板纸,心中欢喜顿时全无。
1997年,我上初中一年级,在学校附近的两个村子里,分别住着我的两个姑姑。当爸妈忙的时候,放学后我就去姑姑家吃饭。那时候,奶奶身体还很硬朗,她总是在农闲的时候指导姑姑她们做鞋,就是那黑绒面、红绒面、花绒面的千层底手工布鞋。
这种我从小穿到大的布鞋,它的工序很复杂,制作时间也很长。首先,需要准备最基本最主要的材料——大量的旧衣服。姑姑她们把每件旧衣服剪开,变成很多像彩旗一样的布块。同时剪掉缝合的硬边,根据布料薄厚、颜色、软硬区别整理。然后等到艳阳高照的日子,熬一锅浆糊,在阳光底下摊开一张粗席,开始“打袼褙”。其实就是把旧棉布用浆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厚度要均匀,贴至 1.5至2 毫米左右,在艳阳下晒成布板。在晒袼褙的过程中可不能错过好天气,要及时翻转晾晒。等袼褙干透了以后,就可以括鞋样了,只见奶奶从衣柜里拿出爷爷小时候的课本,那书本多让我新奇啊,字写成一列一列的,字句艰涩难懂,当然夹鞋样的还有毛主席语录等旧得发黄的厚书本。奶奶仔细在书里翻找,爷爷的、奶奶的、爸爸的、妈妈的,还有我的小鞋样,安静地躺在不同的页码里。奶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拿出来,生怕撕扯了,她把鞋样拓在袼褙上,用锋利的剪刀剪出全家人的鞋帮、鞋底。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包边了,把每片鞋底、鞋帮用新白布条包上周边,那种毛糙的鞋边是严重影响这件成品的品质的。然后把包边后的鞋底料八、九层粘在一起后,就要进行圈底,用纯棉线拧成的绳子把粘合后的鞋底沿周边缝合一圈。这道工序决定着鞋的式样强度,因而是工序中的重要一环,圈完底,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就开始了——纳鞋底,就是再用绳子把整个鞋底都衲完,纳鞋底可不是一件容易活儿,必须得有经验,因为每一个针脚都会影响美观。要求每一方寸鞋底纳 81 针以上。绳子粗、针孔细,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这可真是考验功夫的时候。
农村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她们不辞辛劳纳鞋底的同时,还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把鞋底纳出了很多新花样,比如疙瘩儿底,就是在每一个针脚处用棉绳挽一个疙瘩,这是专门为干出力活的男子特制的鞋子,防滑性能相当好。
槌底工序,将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或热闷后,用铁锤槌平。槌时要靠模板加工,不能走样。这实际上是鞋底的定型工序。
相对而言,鞋帮儿的处理就比较简单了,将剪好的袼褙和各种花纹的绒布严丝合缝拓在一起,用白布包边并用老式缝纫机缝制后,就可以往鞋底上“上帮”了。每当这个时候,一双精美的千层底布鞋的加工制作过程就接近尾声,姑姑她们是充满了成就感的,当然我们也是很欢欣雀跃的,因为新鞋马上就能上脚啦!
每年开学前,都是妈妈们日夜赶工做鞋的时候,为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在新学期开学的那天,像其他家的孩子们一样,脚蹬一双崭新的布鞋,那是多么开心和荣耀的事儿啊!女孩子尤其注重这一场穿戴的比拼和集体的讨论,谁的布鞋更花,做工更细致,那都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呢!
亲爱的读者,你可曾穿过一双像这样纯棉度达到百分之百的布鞋呢?(龙钢公司 惠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