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小侄女的领学下,我学会了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名叫《春节童谣》,内容是这样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童谣虽短,但内容却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备年的习俗,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小时候家乡父老亲人们备年的情景又一次在我脑海里显现。
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喜庆和热闹的节日,在每年的腊月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返乡了,忙碌一年的农人也开始放下手头的农活,莘莘学子们则放假回家开始无拘无束的寒假生活,而备年也就成了农村人腊月间最主要的任务和最忙碌的事情。
首要任务就是对家里家外来一次大扫除(又称扫年),不分家庭条件好差,这一习俗基本都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进行,当天每家每户都会起得很早,把家里的东西收拾好后便开始一番大规模的刷、扫、洗、摆工作,使得整个屋里屋外变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因此一直以来农村都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这一天往往是最忙乎的,男人们一般都负责刷、扫工作,女人们一般都负责洗、摆工作,是一次男女搭配干活的重大行动,经常是一天下来都忙得顾不上吃饭,但开心的笑容却始终在家里每个人脸上洋溢。
赶集也是农村人腊月间最频繁的事情,平时冷清的街道也会因为年的到来而热闹纷繁,这个时候街道两旁摆出的货物可谓是琳琅满目,平时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货物都会在这个时间段被商家采购回来,这个时候的街道也是一年中最拥挤的,用比肩接踵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由于农村街道狭窄的原因,加上赶集人数的剧增,稍不留神就可能和家人走散。离街道远点儿的人会提前在家拟好需要采办的东西清单,吃过早饭背个背笼后便急急向街道赶去,然后按照清单内容一一置办,买齐后就三三两两的向家走去,避免来回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回家后再合计一番花了多少钱,还有那些东西没有买,以备下一次赶集时购买;离街道近点儿的人则不厌其烦地买一些往家送一些,再来街道购一些,总之都在积极地为过年筹备物品,谁也不嫌拥挤和麻烦。而这时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时刻,买新衣服、买好吃的、买玩具、买炮玩等,只要孩子提出,一般家长都会满足。几场集赶下来,家家户户年货基本就办齐了,而这段时间小小的山区街道从早到晚都是一番忙碌的场景,直到夜幕降临,商贩们才开始收拾摊子,期盼着另一场集的到来。
杀猪宰鸡磨豆腐蒸馍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过去,物资比较贫乏,农村人家家户户都会喂养一头猪,接近年关时便开始杀猪,基本上都是挨家挨户的过,之后便是对肉的处理,除了卖一部分和留一些鲜肉吃外,其余的都采用腌制或烟熏的办法处理,以便储放,一年中随时食用。做豆腐也是春节前的又一件大事,开始时做豆腐基本都是靠石磨,后来有了专门的打浆机器,也就省了很多时间,然后按照传统制作方法来操作,因为要做足够整个春节期间食用的豆腐,一般人家所做的量都很大,所以要动用几口锅同时进行,人力也要配备到位,忙的时候一家人一起上手,有的烧火,有的揉浆,有的负责点卤水、伏腐块,虽然耗时很长,但整个过程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蒸馍也是村里人备年的大事之一。 在传统观念里,年前蒸馍不仅具有改善生活、满足食用的功能,而且还具备祭祀和祈福的功能。每家会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作出各式各样的馍样,有元宝样、饺子样、鱼样等,而在馅上则有豆腐的、肉的、糖的,有的还给加入一个硬币,总之馍的样子多馅的类别也多,以此寓意新一年的生活甜蜜、富裕。但有一个讲究就是蒸好的第一笼馍必须由家里的男主人敬过天神后才能食用。这些基本都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而有些家庭也会根据情况炸麻花、油饼,吊酒,炒板栗、花生等,尽可能使年货备的更充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备年虽然没有过去那样繁琐复杂,能买的就直接买成品,甚至有些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变成了一种美好回忆。但农村人备年的习惯确依旧未变,很多必备的事项还是会代代传扬,经久不变。(韩城公司 付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