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荏苒,光阴似箭。翻开日历一年已经过半,三伏天也踏着节气的轨迹如约而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光最充足的时节,在这如火炙烤的时节晾晒棉被冬衣最好不过。而我的记忆里三伏天是外婆为我们储藏夏天味道的时节。
外婆是河南人,她会做各种酱菜与酱料,而在众多的美味中我最喜欢的是“豆什儿”也叫西瓜豆酱。小时候,外婆每年都会做几大盆的西瓜豆酱,存放到粗瓷瓮中,到了深秋隆冬季节给每家分一些,填补蔬菜空缺的饭桌。我们家每年分得的豆酱妈妈总是舍不得吃,每到周末妈妈才会用葱蒜炝锅,配上辣椒面炒上俩罐头瓶的瓜酱给我和哥哥上学夹馍吃,而她每次只是用馒头擦拭炒锅底才能品尝西瓜酱的美味。
初夏时节,外婆就要开始菌豆的制作。外婆会选用自家产的优质黄豆,先筛捡干净里面的杂质与坏豆,再把黄豆淘洗干净,淘洗干净的黄豆需在水里泡发一夜,第二日再烧水把黄豆放进笼屉进行蒸制至熟,蒸熟的黄豆再放到匾筛里面晾凉。淘气的我们每次总会趁其不备偷吃煮熟的黄豆,而到了晚上兄弟姊妹睡在炕上此起彼伏的开始放屁比赛,如今我们姊妹聚会依然会用儿时糗事互怼取笑。第三日外婆把晾凉的黄豆盛进盆里开始拌面,让豆的外面均匀的沾上一层薄粉,颗颗分明互不粘连。这时外婆会在匾筛下面铺上自家织的粗棉布,把沾上面粉的豆粒均匀的铺在匾筛上,大约一指厚,在匾筛上再盖上棉布,朝地板洒点水关好房门保持闷热潮湿的环境让豆子慢慢的发酵。那时的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想看发酵的豆子到底长啥样?看到豆子黑黢黢的,有的还长有绿色的绒毛,就会惊慌失措的跑过去告诉外婆,豆子坏了!外婆总是笑眯眯的告诉我,豆子没有坏,发酵的豆子就长那样!
每一道舌尖上的美味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经过三天的发酵,外婆拿走盖在上面的盖布,把匾筛拿到外面火一样的太阳下进行暴晒,经过两日的晒制,菌豆算是制作成功了。下道程序是拌酱,也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环节,一个一个猴急一样的围在外婆身边。外婆先把花椒、大料用水洗干净,然后加开水加盐泡制调料水,这时酱的主角登场---大西瓜。外婆把洗干净的西瓜放在案板上,用刀很熟练的剔去西瓜外皮,现在想来那个场景和刀削面如出一辙。她把去皮的西瓜一切为二,再分成八份,用刀剔出瓜心瓤,放在盆里,嗔笑着说“赶紧拿到院里去吃,一群馋猫”!我们就端起盆,风一样的跑到外面,左右开弓吃起西瓜,一个个是襟前一片狼藉,脸上手上糊满西瓜汁。当我们吃的肚滚腰圆回到厨房的时候,外婆已经把西瓜切成一厘米的方块放进大盆里,再在里面加上菌豆,放进泡好的调料水,把三者充分搅拌,让每一粒菌豆都沾染上西瓜的汁液,然后在大盆上面盖上一层纱布,端到窑背上进入晒酱程序。每天早出晚收,多次搅拌,经过二十天的阳光暴晒,美味可口的西瓜酱才算是大功告成。西瓜酱做好后外婆总是配上青椒碎、小葱碎、蒜碎,辣椒面炝锅炒制,炒好的瓜酱色香味俱全,夹到馒头里直接食用,那叫一个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