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记忆中的“七七节”
发布日期:2017-08-28    作者:赵巧玲    
0

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七七节”来临了。

不是我对节日敏感,而是半个月之前QQ群、微信朋友圈已开始爆屏,商家不时帮你出谋划策推销产品,朋友中间或有人在讨论怎么怎么来过。

也许,对我这样40开外的人来说,不知是缺乏浪漫,还是思想守旧,像“520”“1314”这样的小年轻人之间的时代祝福永远和“七七节”靠不上边,联系不到一起,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还是那遥远的,依稀尚存的孩时记忆。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孩子们玩的东西非常少,一到傍晚就是三三两两的在村子里追逐着,叫喊着,跑着、唱着,无拘无束,无所苛求。特别是七七节时候,气候已进入秋季,天气不热不冷,地里农活也比较少,正是家长们“负闲”、孩子们狂欢的好时候。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们烙娃娃馍。七七节有也叫“乞巧节”,有 “巧”的含义。所以烙娃娃馍不只是为孩子们吃,烙好的馍要让自家的孩子挂,也给其他孩子送,既是赛手艺,也是比富裕,所以每家每户的女主人都比较上心。

每每这个时节磨白面、找椒叶、买回香、灌菜油等等都要提前准备。

这一天一来到,母亲一大早起来是开始和面,向面中加调料,等面发好后就开始烙。烙的时候只让我们小孩子看,不让动手。母亲是一位手很麻利的人,一会儿功夫就能将面团做成小鱼、小狗、小猪、小猫、小鸡以及长命锁、福字等造型来,然后一个个的放到锅里烙。馍烙好后还要炕棋子豆,至少要忙活半天,自始自终都是她一个人做,一个人烧火,只让我们看从不让染指,可能怕影响美观,也可能与她永不让人眺不起的性格有关吧。

我敢说母亲做的馍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闻起来香,看起来黄,吃起来味道好,也是村子里出锅最早的。当然烙好的馍不能老放在家里,一般晚饭过后,奶奶会把提前编好的五彩细绳拿出来,将锁、福造型的馍穿起来,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母亲会将漂亮的馍拿出来让我们去向左邻右舍去送。每当这时,我们的脸上都非常有光,也得骄傲。

送完馍后,天也就快黑了,成群的孩子都集中到村中央赛馍,看谁的好看,比谁的大,听谁把棋子豆咬的响,然后就是三五一群的喊叫、唱歌。那时候我们唱的是“月亮爷,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的净净的,捶的硬硬的,打发哥哥出门去,回来坐的花花轿,走到城门就响炮,一哈响到花次庙。”……歌声往往此起彼伏,那声音在月明的夜晚会传的很远很远……。

那时候我也不懂歌词是啥意思,只记得是奶奶在有月亮的夜晚教的,而且每每在七七节的晚上,奶奶都要给我们姐弟几个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指着天上的星星让我们认那个是牛郎星,那个是织女星。她说牛郎和织女每年到七月七这天才相会一次,所以人们都要向他们祝福,所以要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个节日。那时候只觉得什么都很稀奇,什么都很好奇,什么都是那么美好。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或者说是孩提时候的七七节已渐行渐远,或是多年离土别乡的原故,或是西方缺乏文化氛围的浪漫冲淡的原故,总之已到了快要遗忘的地步。自己也已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但从来没有也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烙上一次娃娃馍,七七节多半是陪陪家人或孩子吃吃饭或看看电影什么的,我不知道是生活条件好了,还是那些好的或者说是传统的东西丢失了!

我还是觉得中国的节日应该用中国的方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