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周末闲来无事,偶然翻到人民网的文章《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仔细看完后,很有感触。
文章里详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儿时的记忆《岳母刺字》到后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年少时,是小人书里的“精忠报国”成为了总书记一生的追求目标,由中国文学冯梦龙的三言警句到俄罗斯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在插队时走三十里路借《浮士德》到学习《怎么办?》书里睡光板炕;从《悲惨世界》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的震撼一刻到流放的革命战士突然回家《意外归来》的场景。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之旅伴随着他的每时每刻,看到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作品要有质量、有特色也使我陷入的思考。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有质量、有特色呢?蓦得手机一翻,又看到了习总书记当时在宁德工作时,早晨出发傍晚到寿宁,上山的路上想起来戚继光的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不正和自己当初在华阴上班时,为了赶时间凌晨4点起来在静悄悄的路上,心里默念“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形一样么,我想这诗就是有质量的作品吧,这样的作品总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使人感同身受,升华出不一样的情感。记得在华山脚下,每次看到高耸的山脉时,总想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另一面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叫特色吧,同样的山却有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景物,那时候独自在外,厂里的人也少,临近过年河北工人都已回家,夜里下起了雪,整个公寓楼只有我一个人,出门买了啤酒,回来路上想象自己就是:“豹子头林冲风雪夜宿山神庙”,第二天一早,一望无际的山脉给人感觉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读完文章,才发现原来文学作品也同样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之路,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了解之深,甚至有很多我未曾看过的书籍,使我在敬佩之余也深刻感觉到自己也应更加努力,很多年前的读书环境和现在差别巨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与学习一定很不容易,如今我也更应该提升自己的阅读量,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都应该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沉稳。
未来路很长,直到如今属于我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也不是那么尽人意,但武侠小说里的话依旧回荡在我的心里:“我心唯剑,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引吭高歌”让梦想伴随着文字终将开出花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