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陕西愣娃”的雄起 —— “两学一做”观影《英雄山》有感
发布日期:2016-06-23    作者:王辉    
0

“长白山、太行山、中条山、沂蒙山、井冈山、宝塔山,都是英雄的山,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无数英雄长眠于祖国大好山河。”这是汉钢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纪录片《英雄山》,是“两学一做”活动全面开展的一部分。

通过这次观影,党员们纷纷感慨,都觉得对自己灵魂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更加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切。在这个记录片中,1936年的延安宝塔山,革命的火种在大秦腔的呵护下重新燎原;1940的长白山杨靖宇让日本人举行厚葬;1943的太行山“举起手来”让小日本闻风丧胆;1947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多次出现“陕西愣娃”这个称谓,铿锵激昂的秦腔一次次回荡在群山峻岭中,听得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第一次画外音铿锵激昂的秦腔破空而起是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条山之战。中条山之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愣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177师新兵团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誓不投降的 “陕西愣娃”。他们都是16-18岁的孩子,悬崖上只留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俱———死———生啊……至今每到月圆之夜,人们还能隐隐听到悲凉的秦腔回荡在中条山上,那是成千上万的“陕西愣娃”的英魂在不断的激励后来人,铭记鲜血,珍惜现在的幸福!陈忠实曾评论道:“这些关中将士无论性格性情具备什么样儿的地域性特质,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战中体现出来的凛然不可侵侮的大义,正是中华民族辉煌千古存立不灭的主体精神。”

第二次画外音铿锵激昂的秦腔破空而起是在的对越自卫反击战。19865月,以陕西籍战士为主体的第47集团军的第139师参加对越作战接替陆军第67军坚守老山阵地,于19874月底撤离阵地,共计12月。作战期间,“陕西愣娃”骁勇善战,冲锋在前,歼敌6597人,圆满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因表现卓越, 1987515日,中央军委授予陆军第47集团军三个连队荣誉称号。有近二百名年轻的生命长眠于南疆的兰花之下,可他们血染的风采随共和国的旗帜高高飘扬,为祖国带来了安宁,为三秦父老乡亲增光添彩,激励后辈的黄土后生继往开来。

一年又一年,黄土地的山山水水日新月异,中华的脊梁秦岭郁郁葱葱。大秦腔吼在《白鹿原》的黄天厚土里,大秦腔吼在“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南门瓮城上,大秦腔吼在“一带两路”的轰鸣里,大秦腔吼醒了十三朝古都的大西安梦。三秦大地的黄土后生们,怀揣着振兴大唐的豪情万丈,发扬“陕西愣娃”的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一步步的寻找差距,迎头赶上。在古老沧桑的黄河岸边,在山清水秀的定军山下,有一群钢铁材料制成的陕西愣娃们,在陕西这个最具农耕文化的大环境下,“钢一代、钢二代、钢三代”,现在已经“钢四代”呱呱落地,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子孙的陕钢人们,在和平的年代,在经济涌动的大潮中,秉承“陕西愣娃”的特有品质,走过一无所有,走过一穷二白,走过风吹人跑的初期阶段,硬生生的实践“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要进步”的精神,让现代化的钢铁巨龙在鲤鱼跳龙门处巍然耸立,让“钢铁美丽花”绽开在定军山下。虽然近几年市场一直起起伏伏,惨淡萧条,但是用钢铁材料制成的“陕西愣娃”们,咬紧牙关,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发挥“陕西愣娃”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战胜一次次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骨子里怒吼着铿锵激昂的秦腔,群心策力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陕西的钢铁事业快速腾飞贡献力量,为大西安的宏伟蓝图增砖添瓦。

面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面对烙在骨子里的秦砖汉瓦,面对一座座高高竖立的“英雄山”,“陕西愣娃”,雄起!( 汉钢公司: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