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麦 客
发布日期:2016-06-14    作者:寻芳    
0

麦 客

  六月麦黄,一波波麦浪吹过,八百里秦川沉浸在阵阵麦香中,布谷鸟从田间地头飞过,耳畔传来熟悉的“算黄算割”余音。麦子熟了,田间地头又开始忙活起来,一群操作着现代化机械的庄稼汉子,顶着火红的太阳干劲十足,他们是个特殊的群体,俗称“麦客”。
  《心灵真经》里这样描述麦客:关中人走西口,庄稼地里缺少劳力,麦子熟了得赶紧收割,这时就有成群结队的人去收麦子已补贴家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群体—麦客。作家陈忠实笔下《白鹿原》里“黑娃”一样的麦客在当今关中地区已经不复存在,“麦客”这个词语也渐渐遗忘在现代化农耕里。然而我的父亲和兄长作为实实在在的农民,却用现代化大型机械延续着麦客这个古老的社会角色。
  父亲爱机械,在我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买回了村里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和收割机。家里夏收的割、拉、碾一系列的劳作也被这些机械工具代替了人工劳动,速度和质量也明显优于其他人家。介于机械的可操作和速度,十里八乡的村民就开始找父亲给他们收割小麦,从此,父亲开着他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就走上了“麦客”的道路。
  农忙时节天刚擦亮,父亲便收拾妥当,脖子上挂条毛巾、车上挂个水壶、布袋里装块母亲准备的大锅盔,就开始一天的麦客之路。夏收时节,出门得提前看天气,太阳当空,农户们都抢着让父亲给他们家先收割,生怕一场雷雨毁了一季的收成。父亲会提前和户主们做好沟通,一家挨着一家,收割机的齿轮带着一圆圈的利刃割向小麦,小麦齐刷刷地朝着一个方向倒下,整整齐齐的抹在一边,顺势盖住了扎人的麦茬。当收割到最后一家时,前面的人家早已把拉回的小麦平平整整的摊在麦场上,父亲稍作休息换下车头前的收割机,挂上车厢,在车厢后面带上碌碡,开始碾场。主户会和父亲协力配合,在速度稍缓片刻用木杈将碾平的小麦翻起重新再碾,几次三番,直到秸秆变得柔软,小麦全部散落在地面,父亲的任务就算完成,继而辗转下一家.....忙忙碌碌的夏收时节父亲就是这样穿梭在方圆十几里的村庄,即使辛苦,也总是乐呵呵的,看到自己的辛苦劳作换回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累并快乐着。
  父亲的愿望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告别一年两季收种的人工操作,所以父亲也把哥哥们带进了机械的世界。千禧之年,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普及,父亲又给家里添置了新的家当,并手把手的教着哥哥们,同父亲一样作为各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开始了跨区作业的新时代麦客。
  麦客不易,跨区作业更为不易。出门在外免不了受气之类的,不管多大的委屈,哥哥们都是埋头苦干,不甚言语。太阳出山前他们早已在地里收了一波的小麦,再美的日出也无暇顾及,太阳落山后他们依旧没有下车,趁着凉爽多割几亩麦。狭小的操作间里塞满了日常用品,蛇皮袋子里塞着休息用的被褥,劳作一天后合着衣服在狭小的空间里窝躯而睡,只有天公不作美时才会找当地最便宜的旅馆或者农户家借宿,尽量减少开销。出门在外的辛苦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特别是在甘肃、宁夏地区,早上进地时身上还穿着毛衣,到了中午身上连背心都挂不住,坐在车里热的汗水直流,脖子上挂的毛巾浸在汗水里都干透了,被太阳晒伤的皮肤一层一层的脱着干皮.....
  每一个出门在外的麦客们都实属不易,但对他们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血汗换回来合家幸福的小康生活远远比下的这点苦重要的多。当看见自家的新房盖的比村里其他人家都好,当看到全家人脸上幸福的笑容远走他乡当麦客又有什么?
  这就是麦客,他们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却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用血汗证明着付出就有回报、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他们在麦客之路上不断努力的朝着幸福方向而奋斗,我爱他们,只因他们是我的亲人。 (龙钢集团华富新能源: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