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龙亭集市
发布日期:2023-08-16    作者:王明    
0

我家住韩城合阳交界处,这里有方圆几十里最大的集市龙亭集,按农历算,逢二大集,逢七小集。

龙亭的集市是方圆数十里最大的,西边杨家庄的集市、南边新堡的集市、同家庄的集市、东边大鹏的集市、芝川的集市,再加上北边乔子玄的集市,都没有龙亭的集市大。小时候没想过是什么原因,后来知道了大概两个原因,一是这里地处韩城合阳交界,远离城区,所以进城的人少,上集采购的人多;二是这方圆十里有二三十个自然村,辐射人口众多,十天半月还都得上个集市,采买点生活必备。因此这里的集市比较大。

龙亭集坐落于原韩城市龙亭镇政府所在地北龙亭村,紧靠老108国道。国道未改道前,南为南龙亭村,隶属合阳管辖,国道北为北龙亭村,归韩城管辖。集市与国道平行东西走向,国道在南,集市在北,相隔数十米。

印象中,在国道未改道前,国道上大车小车川流不息,而间隔几十米的集市,大商小贩,叫卖声声,人头攒动,闹闹嗡嗡,好不热闹。

印象中的龙亭集市一直从街东头到街西头,很长很长。从东往西走,东边的涝池边上是骡马市、猪市、羊市,到处是牛羊粪便,一到夏天便臭气熏天。这里外来商贩众多,这些商贩大多头一天赶来,晚上就在车上歇息。骡马市是开市最早的,小羊崽的咩咩声、骡子的嘶叫声,小牛犊哞哞声,此起彼伏……随处可见问行情的,掰开牲口牙口的,在衣襟下捏弄手指的。

骡马市场再往里走就是蔬菜瓜果市场了,时令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有时候还能看见竞价叫卖的场景,这是两家商贩杠上了。

蔬菜瓜果市场紧西边就是卖饭的,带猪油的踅面、红油鲜亮的羊肉饸络、白色透亮的凉粉、凉皮,热乎烫嘴的水煎包,还有满街葱香味的炒粉,惹得人肚子咕咕叫,口水直流……对八九十年代的龙亭人来说,逛完街再吃上一碗想吃的踅面、饸络是很多人的认为的好日子。

街中间都是卖衣服、鞋帽的,摆得很长,尤其是腊月廿七日,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这里卖衣服的摊位还要往北边龙亭学校的那条路上再蔓延上几百米。那也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每年逢年母亲都要给我添置些新衣服。不过这十几年,经济越来越好,街上卖的衣服渐渐都入不了大家的眼,基本上人们都去城里买衣服,所以卖衣服的市场便逐渐稀落了。

再往西走,卖化肥、种子,修手机、修表,配钥匙、卖五金的都在这扎堆;街西头出口还有焦黄的油糕、黄灿灿的油条、散发着面香的烧饼,还有听说喝上两碗就能醉的醪糟汤,一声声叫卖“油糕捎上……”“烧饼热的……”“醪糟……醪糟……”不绝于耳。

街西头出口再往西走就是“屋人市”,韩城人管妇女叫“屋人”,“屋人市”专门卖布匹、门帘、窗帘布及各种手工布艺,这里能看到很多年长的老太太拿上自家的手工布鞋、棉籽布,甚至还能看到婴幼儿的老虎鞋,这些都是农村老太太们的手工绝活,只是这些年越来越稀有了。

街西头出口向南有条50来米长的巷子,村里人都叫它“箔子巷”,这里以前专门卖芦苇编织的“箔子”和炕上铺的“席”,以前芒种前后,短短的“泊子巷”摆满了扫帚、木铲、铁锸、耙、犁、草帽等,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

时光流转,如今的龙亭集市不似以前那么热闹,“箔子巷”已不再有“箔子”和“席”,“屋人市”上的老人也换了容颜,骡马市的商贩已不知去向……一条街,从这头转到那头用不了十分钟,再难见人挤人,摩肩接踵的景象。

以前上集对小小的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集上有我喜欢的老冰棍、汽水,还有各种小玩具。我家离龙亭集还有一段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距离,坐上村里的骡子车,一路骡蹄声哒哒,便是我童年最美丽动听的音符……

集市的功能不光是农村的农贸市场,还成了十里八乡乡党之间交流的平台。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很少上集了,但在我的印象中,集市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十里八乡的乡亲世代在此生息繁衍,好多都是沾亲带故的,即便不是亲戚也是熟人。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上个集,碰见熟人给亲戚捎个话,捎个信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经人介绍在集上见个面、相个亲,也是常有之事;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集市上的那些老年人们,那些曾经叫不上名字却熟悉的面孔,冬季穿着黑棉裤,夏季穿着白汗衫,手拿旱烟袋、脚蹬敞口老布鞋的老人们,老熟人见了面,四手紧握,眼含深情,欲言又止,许久不愿放手,直到后边有人催“快些走些”,才依依不舍地分手,老哥俩眼里都是不舍,也都懂,有些人见一面也就少一面……

如果说农贸交易是集市的基本功能,那么几十年来,特定的区域、共同的乡风民俗影响下,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集市文化。而这种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一代代人的生息繁衍,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需求在变,集市上交易的物品在不断地更新,人们交通出行工具在变,交易的速度、节奏、方式在变,在集市上交易、停留的时间也在变。而集市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流转,在悄无声息地变化、流转,也许有一天这种集市文化也终将成为过往和回忆,而我想把这种文化和感觉一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