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一首《过华清宫》让后世窥伺到玄宗后期的奢靡生活。现代作家马伯庸引用该事件选择从小人物的视角来撰写这样一段关于荔枝的传奇转运之旅。
要窥视其中的传奇,我们可以先算算“日子”。岭南至长安,最高等级的“加鞭”需十一天,传言荔枝摘下枝头“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密封、盐洗、浸水,最多可达五日。五日与十一天,这只是书中小吏李善德面临的困境之一,但这一丝困扰就已然让我感到无力回天。
远望“太行山”的震惊、诧异,细看“王屋山”的无力、焦虑,如此,越推演越觉得无路可循,越思考越感觉无计可施,此时当如何?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是“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挥墨三千诉不公,还是略撒豪文躬试行?“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是书中小吏的选择,也是李善德不断探索中的心态。亲至岭南,剖丝剥茧,三轮实践,终现解题之法;统筹各部,详实规划,沿途亲查,终解困扰之局。
将采摘荔枝转变为带枝截取,果留枝上加以盐水浸泡密封可使五日质变延长至十一日,沿途提前储冰,加以冰镇辅佐,十一日内便可保香味均无质变,最终成功博得“妃子笑”。
在破局的整个过程中,李善德从最初的破釜沉舟到后来的拨云见日,改变整个困境的信念都是先干起来。首试洞悉荔枝的质变过程,二试确定最佳行程,最后一次掌握了储存方法。每试一次,浓雾就退去一些;每做一次,缠绕的线团就松懈一些,最终理清思绪、水到渠成。
如今,荔枝运输已然不再是困扰,但一直还有新的“运荔枝”难题摆在眼前。深水区研发艰难缓行,新领域调研迷雾重重,高精尖项目难以推进……如此种种都是我们经历过或未来将直面的问题,躲避并不能换来难题的销声匿迹,躺平也不会让困境化解消散。我们当学书中人物,弯下腰、俯下身,以尝试换取新思路,以行动探寻新道路,方能在困境中找到破局良方。
行之愈笃,方能知之愈明。(创新研究院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