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忆家乡那年的元宵节
发布日期:2022-02-15    作者:赵世平    
0

时光的脚步已然迈过新年的门槛,充满喜庆的锣鼓声,又吵醒了树杈廊檐下沉睡的盏盏红灯笼,空气四周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浓浓年味。铿锵有力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时隐时现,仿佛人们沉醉在年的欢乐氛围之中不愿醒来。哦,一晃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过元宵节的快乐时光。

我的家乡位于渭北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它宁静安详的样子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每逢过节时的点点滴滴。每每想起那些时光,就感到十分亲切和温暖。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元宵节,挑灯笼、打社火、扭秧歌、敲锣鼓、放烟花……这些喜庆的画面犹如一坛陈年老酒,无不令我陶醉痴迷、历久弥香。

我对家乡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是来自元宵之夜我们手中点亮的纸灯笼。犹记得,从正月初八开始,村里便会出现卖灯笼的小贩。那形色各异的灯笼,看得着实让人眼馋。而在我家,父亲总会自制一些灯笼给我。父亲用高粱秸秆自制一个方形的框架,在外部贴上画有各种图案花纹的纸张,底部留出插蜡烛的地方,顶端拴上绳线,一个简陋的灯笼就做成了。父亲做的纸灯笼虽然简单,却很美观!压下去便于携带收藏,撑开来就是形态各异的灯笼。他在底座中间设计好铁片做成的蜡烛托,像四瓣的小花,放上蜡烛后,将四个“花瓣”竖起,以固定蜡烛,再将灯笼轻轻向上拉开,用一根小竹棍将灯笼上方的细铁丝缠绕挑起,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那灯笼上好看的图案被灯光一渲染,在地上晃动成魅惑的影子,惹得我们这些孩子手舞足蹈,兴致勃勃、异常开心。那个年代,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明月当空之下,我们这些孩子挑着或拉着心爱的灯笼、灯车,成群结队地炫耀着、显摆着、碰着闹着,已然成为乡村元宵节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对于家乡人来说,不仅是年的终结,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家乡老传统——“社火”最是令我难以忘怀。记忆中,正月十四、十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春意融融、张灯结彩,几百人的社火队伍依序排列,礼炮声声、彩旗飞舞、锣鼓喧天,社火编队宛若一条长龙缓缓游动,领头者披挂腰鼓、手中的鼓杖将腰鼓击打得高亢奋进、声乐激昂,身后两头身披金黄彩甲的舞狮队员更是踩着鼓点上蹿下跳、手舞足蹈,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还有跑旱船、打腰鼓、扇子舞、大头娃、小杂耍、踩高跷,各展风采、尽显技艺,意趣盎然!高跷、芯子表演尤为精彩,引人入胜。四个芯子凌空而起,由男孩女童扮演的全家福、二进宫、长坂坡、盗灵芝戏剧人物造型逼真,活脱可爱,高跷队装扮的锄美案、七仙女、三娘教子、打柴劝弟等形象各异,生动传神。社火队伍两旁的姑娘们穿红着绿,浓妆艳抹,喜气洋洋地表演着秧歌,尽情展示着美丽,围观的人群笑声阵阵,喝彩不断,脸上荡漾着喜悦的神情,我们一群孩子也跟随着表演者的步伐拥来挤去,分享节日的喜悦……那年那月,家乡人欢聚在一起,同庆、同喜、同乐,热热闹闹打社火,欢天喜地过十五。那场景热闹非凡、喜庆洋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家乡元宵节晚上的焰火,也是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景致。那时候的烟花不像现在烟花种类繁多,我酷爱放烟花,而我用的“簇簇”是一根很细的纸线,裹着很少的火药,点燃后发出星星点点的火花,发出细小的噼噼啪啪的响声。在黑夜中很好看。闪闪的火花映在我们的眼睛里,亮晶晶的,空气中飘荡着浓浓的烟火味道。还有印象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叫做“起火”的烟花,当十几束礼花一起升入天空,绽放出细小的一团团美丽的花瓣,场面蔚为壮观……那年那月,即使这样粗糙简陋的纸灯笼和烟火,在那个年代里,也给年少的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儿时的元宵节在家乡就是这么过的,那火光、那热闹,那欢天喜地的节日气氛,让我回味无穷,至今感觉如在眼前……(龙钢公司 赵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