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久远的童年记忆里,滚滚涌动着粗犷的秦腔。陕西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特别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塑造了陕西人粗犷耿直的性格特点,也孕育出了秦腔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生活在陕西,很少有人没听过秦腔,特别是在录音机盛行的时代,听秦腔几乎成为许多老陕西人每日的“必打卡”项目。
我的爷爷是一个老秦腔迷,记得以前家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爷爷每天都会用它来播放秦腔。老式收音机因为年代久了,传出来的声音已经呈现出“撕裂”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爷爷收听的兴趣。爷爷一边听,一边还要扯开嗓子吼两句秦腔。北方的民俗音乐,并没有南方民俗音乐的曲曲折折,缠缠绕绕,就如秦腔,那是直接从灵魂里喊出的声音,没有过多的曲调修饰,也无需有多么好的嗓子,只要敢开口,都能喊上两句。为什么用“喊”而不用唱?因为秦腔确确实实是需要喊的。
小时候,逢年过节,或者有人家有喜事了,都会在村里的戏台子上请人来唱戏,唱戏自然就有咱们本土的秦腔。我虽然已经记不清那时秦腔的表演者们都唱了什么曲目,但是他们在戏台子上的表现却记得清楚。
大家都下工回家休息,饱饱地吃了顿饭后就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村口的戏台子。草台班子已经搭好,人员也到齐,待班子上的灯光一打,唱秦腔的主角们就登场了。但见他们毫不做作地直立在戏台子上,张开嘴就开唱,也没有其他的动作,就是“硬唱”。他们唱起秦腔时,各个脸红脖子粗,累得好像上气不接下气,我看着都觉得气喘,但是看看周围的大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者却一脸沉醉。有的知晓歌词的,甚至会在台下跟着一起喊,声音震天,久久回荡在空旷的谷地。
秦腔虽然也有女性的曲子,我对男人们的秦腔却记忆尤深,因为我总感觉他们的喊唱,才是音乐最原始的模样。他们喊出秦腔,似乎是喊出胸中的一腔热血,似乎是喊出对生活的抗争,似乎是喊出生命的力量,而且他们的秦腔是不经修饰的,种谷子时唱,收谷子时唱,高兴时吼两嗓子,不高兴时也能喊出一心的郁闷。“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们齐吼秦腔。”秦腔是男人们无形的“武器”,他们用生命最原始的呐喊,来对抗生活的风雨。男人们的嗓子多是粗粝的,像是饱经风霜的大磨盘,但我每每听到他们的吼唱,便觉滚滚黄河流进心中,豪情万丈。
八百里秦川,八百里秦腔。如今在县城很少能听到那粗犷的秦腔。大家似乎都羞涩于表现,或者人们的视线早不再秦腔上,而醉心于流行音乐。久久听不到熟悉的秦腔,心中就痒,心痒时就找音频来听,但我总不会唱,因为在外多年的我,早已失去了开口的勇气。(汉钢公司动力能源中心 罗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