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黄,梧桐落,大雁南飞”,秋天就这样一步步把自己交接给了冬天。单调的冬天说不上有什么让人留恋的地方,只是心中有一团团的炉火在飘荡,一想起来就格外温暖。
村里多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临近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过冬的煤炭和柴火。“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我家通常会买一车煤泥和几袋黑亮的块煤。立冬过后,水开始结冰,屋里就应该生炉子了。傍晚,冷清的巷道空无一人,抬头望去,家家户户的烟囱冒着微微呛鼻的炊烟,也有的是草木灰的涩味。炊烟袅袅,萦绕在屋顶上空,氤氲的烟火气把村庄渲染得忽明忽暗。屋内,炉子里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庞,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开始了晚餐。有了炉火,屋里屋外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屋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意,屋外却连看门狗的叫声也清冷了许多。漫长冬夜,温暖的炉火让人沉沉欲睡。临睡前,用湿湿的煤泥盖住往上窜的火苗,用铁钩扎一个小眼,盖好炉盖,就算封好了火。很多个日子就这样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冬天的火比娘亲。窗外寒风瑟瑟,卷起枯叶,屋内温暖如春。家人朋友围炉而坐,灯火可亲。在村里一到冬天,人们几乎都闲下来了,游门串巷也是日常活动之一。几个人围着火炉,喝茶聊天,三纲五常,国家大事,东家长,西家短,谁家快娶媳妇了,门户怎么行,鸡零狗碎的都是闲谝的内容。看似闲话,无意中也有一些正经事。谁家屋里如果炉火不旺,冷冷清清是留不住人的。说话间,主人把火捅一捅,续上一些碳火,添上茶水,接着继续聊。这种温情的画面,温暖的炉火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如今却很难有这种生活体验了。文字有时是苍白的,它无法描绘出思想要达到的意境。
冬天的村庄红白喜事最多。过事时,帮忙的人早就提前用砖砌好了一个大炉子,用泥把外面裹好,也有的用汽油桶焊的炉子,这两种炉子都费碳火,却能赶上劲儿。烧碳块子一锹锹撂进去,火苗扬起几尺高,映得大师傅红光满面,大锅沸腾,人声喧闹。人们围着炉火,你一言我一语,炉火无形中成了一个圆心。村庄在炉火的见证下,人们像庄稼一样,一年年,一茬茬,生生不息。不经意间,一张张熟悉的脸从身边滑过,像一个个切换的镜头。人来的时候不得不来,去时无论谁都挽留不住。有时,在一个平常的日子,他们就好像来不及告别,就出了远门,拐出巷子消失不见,永远地随风去了远方。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空调、壁挂炉、电暖器、地暖等,慢慢取代了传统的碳火火炉。如今,冬天的村庄寂静极了,更是缺少了一种浓浓的烟火气,炊烟与炉火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了。有一刻,真的怀念那温暖的炉火,怀念围炉而坐的温馨和恬淡。(龙钢公司 孙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