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位居陕西省陕北南半部,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和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延安市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战乱年代,延安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最早认识延安,是听同事们讲的。说那里贫穷、荒凉、落后,植被稀少,土地贫瘠,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那里平地很少,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人们依坡筑窑,住在里面。窑洞里光线昏暗……说那里的女人非常勤劳朴实、温柔娴静,男人非常善良厚道、粗狂豪放。说那里的人尽管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但由于地势高,且缺水、多风、干旱,往往一年四季从年头忙到年尾,粮食还是欠收不够吃。而且每当刮起风来,黄土满天飞。
后来听了《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兰花花》《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特别是《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和《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这两首歌,歌词内容丰富,以陕北人浓重的鼻音唱出来,更显得粗犷豪放、质朴纯真、宛转悠扬、穿透心灵,让人百听不厌。这一首首动听的陕北民歌,唱出了延安人的豪情,唱出了延安的人居及自然环境,让我对延安有了一层更深的了解。
延安山大沟深,人们居住较为分散。你住在这个山梁上,他住在那道沟里,人们彼此之间要交流,必须提高嗓门,隔沟高呼,靠肺式发音远远传达不了信息。而高喉咙大嗓子说话,来自腹部中强烈的气流冲出鼻腔,就形成了延安人说话鼻音重的特点。
蜿蜒曲折的延河,没有惊涛骇浪,宛如一条文静理性的游龙,千百年来昼夜不息,缓缓东流。河水清澈透亮,哺育了延河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盛唐时期建造的宝塔,高44米,9层,为八角形结构,屹立在宝塔山上,巍峨雄壮,是延安城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在夏日绿荫的衬映中和东方红日的照耀下,宝塔如忠诚的卫士,日夜静静地守卫着延安城。酷夏登塔,塔上空气清新、凉风习习,极目远眺,延安城区全貌尽收眼底。
再后来,让我进一步了解延安,是上学时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故事以纪实的形式讲述斯诺冒险进入红区延安,以一位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延安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与艰苦生活真实写照,使西方社会真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的政治生活。在延安采访时期,斯诺曾不止一次地望着延安的高山与沟沟峁峁,一边慨叹延安独特的地貌是风神的杰作,是艺术家抽象的涂抹,一边却又悲哀地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简直就是一种奇迹……!”
红色圣地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2009年有幸看了电视剧《保卫延安》,剧中彭德怀元帅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十倍于中央红军的胡宗南部队展开浴血奋战,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从延安走向胜利的历史画卷。
带着对革命圣地的深情向往,前几年我专程随旅行社去延安游览,切身耳闻目睹了一个真实的延安,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延安。今天的延安,满山披绿,已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这里天蓝、山绿、水清,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带动着工业的发展,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这里名优特产颇多,有小米、红枣、荞面、花椒、核桃、面花等,小吃荞面饸饹、洋芋叉叉、铁锅炖羊肉、盐焗南瓜子等颇具特色,让人吃了还想吃。人们住在崭新、整洁、漂亮、宽敞、舒适的窑洞里,歌唱共产党、歌唱新中国。窑洞里冬暖夏凉,明净的玻璃窗上贴着漂亮的剪纸。家家户户喝上了甘甜清冽的自来水,用担挑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条条光洁蜿蜒的柏油路像腰带一样缠绕着绿色的山坡,私家小轿车来来往往。人们再也不用为吃穿、用水用电和住房发愁。每当夕阳斜下时,男人们身着白色的坎肩、腰扎红腰带挎着腰鼓、头扎白羊肚毛巾来到村里的小广场,伴随着高亢嘹亮的《信天游》,敲打着热情奔放的腰鼓。女人们身着红裤、红衣,欢天喜地的扭着秧歌舞,好不快乐。
延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地方。延安,一个把中国革命在这里从一个胜利带到另一个胜利的圣地。延安,一个美丽、幽远而又深邃,纯粹、宁静而又淳朴、从容的城市。延安如一幅意境优美的多彩抽象画,令人百看不厌,似一首动听的歌谣扣人心弦。
不到延安,你不会知道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到延安,你不会理解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美哉,延安!壮哉,黄土高原!(龙钢集团 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