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就像方言,像一个地域的胎记,提起它定会无比准确的勾起你岁月深处的记忆。而提起陕北,提起榆林,不得不提起一道美食——羊杂碎,它不仅仅是陕北人民智慧和淳朴的象征,更像是一壶酒慰藉着南来北往食客的心。
羊杂碎的由来,坊间传说有很多,其中一种最为被认可。榆林作为古代的边陲要塞,西夏、匈奴常年金戈铁马,鲜血掠过的土地,野草茂盛,便留下了以牧羊为主的遗风,相传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被困榆林,粮食日渐缺少,只好捡起丢弃的羊头羊肚、肝肺杂碎,清洗剁碎大锅烩出,竟然香气四溢、汤浓味美,将士纷纷点头称是,待解甲归田后,这道美食很快传入民间,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沉淀和烹饪工艺的改进,羊杂碎已成为陕北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美食。
现在不管是豪华的商业中心,还是背街小巷,羊杂碎门面随处可见,而门头牌匾也大都直书三个大字:羊杂碎,干脆利落直奔主题,就像陕北的汉子,热情、豪放。我更喜欢在小街小巷里边,它没有商业的冷漠,多了一份烟火气息,热闹、自由又亲切,仿佛回到家一样。三四十平的一爿小铺,逼仄、局促,一口硕大的锅,一方操作台,几套桌椅,便可以开张迎客。吃的方式更有意思,不少人喜欢在店外食用,马路牙子上,男人们就地一蹲,这是北方人特有的豪爽又干练的蹲姿(方言叫圪蹴);女人们要温婉些,一般都是坐在小桌前,上半身前倾,伸长脖子,像被什么牢牢吸引,共同的是都低眉折腰于眼前那碗杂碎。食客云集时,远远望去,竟如一片散落在草原上埋首啃食的羊群,有几分浩荡,只是多了此起彼伏的吸溜秃噜声,显得盛况憾人。羊杂碎的食材,也皆是平常之物,特别是下水,在老的观念里有低等之嫌,高门大户钟鸣鼎食之家是不屑也是无需摆弄这些东西的,也就平常百姓才会拾起这些弃物,不辞辛苦加工成美味,聊以慰藉窘迫寡淡的日常。
羊杂碎的做法,简单却又讲究。羊大骨熬出骨髓制作高汤,加入卤好的碎羊肚、羊肝、羊心和羊血,再加入陕北特有的土豆粉条,伴随着大火,杂碎慢慢被羊汤浸入,当油花飘出,再加入一勺羊油泼的辣椒,顷刻间一锅红色滔滔,就像黄河里的水,波涛汹涌。这把辣椒堪称一锅杂碎的魂,仿佛把故事推到高潮,惊心动魄,它的作用不像其他主料那么具体,却也可感可知,如果说主料的颜色代表着陕北人的安分和淳朴,那那勺红辣椒就代表着陕北人的粗犷和豪放。紧接着又是一把挥洒,翠绿的香菜、葱花翩然而至,瞬间,又宛如春风吹绿江南岸,清新可人,一锅凡俗立刻文艺了些。最后,加入的是金灿灿的油炸洋芋丝,食材中就数它,身居次位,却桀骜不驯。至此,一碗诱人的羊杂碎便出锅了,一碗下肚,怎一个“爽”字了得,恨不得马上对着黄土高坡唱一段高亢激越的信天游。
羊杂碎不仅仅是榆林当地人的最爱,慢慢也成为了走南闯北跑江湖人的最爱。作为一个钢材销售一线的业务员来说,尽管来榆林不到两月,但这碗羊杂碎已然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平时下班,还是外出走访调研,一碗羊杂碎足以慰藉漂泊的灵魂。外出调研工地、市场,按时吃不了饭已成为了一种常态,而这种大街小巷的羊杂碎就成了我们的最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价格亲民、方便快捷,更因为它温暖着人们的心。特别是在凛冽的冬天,热气滚滚,氤氲腾升起一片白雾,生生把寒气逼走弥漫成一个温暖小世界,谁不想栖身其中呢?一碗杂碎落肚,不知道是热,还是辣,总之,人清醒了,精神了,也有了继续讨生活的力气。
闲来无事不由得琢磨这一碗杂碎的神奇和意义。草根的出身使其散落于草根,有了被思念的最为广大的百姓基础。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找到新鲜和激动,而清贫、落寞时的那一口味道成了埋在岁月深处的记忆,此后再难企及。不知为何,每次一吃羊杂碎,总会想起家乡的小吃,勾起对父母、对家乡的思念,我想这就是一碗羊杂碎的魅力吧!不管什么时候去,她都张开双手拥你入怀,给你足够的温暖,慰藉你的灵魂,让你吃饱喝足,满身力气再出发。(韩城公司 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