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村口的老磨盘
发布日期:2020-08-17    作者:徐念龙    
0

村口的老磨盘

太阳透过树切进来,斑驳的树影打在地上。阳光洒在这个午后的小村庄,让人感到一丝惬意与安详。

小村的村口躺着一口石磨盘,一眼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粗粝的纹路已经渐渐模糊,久不经修缮的磨齿也早已钝了。周遭的土泥房早已拆迁,周围的土地也铺上了光滑的水泥只剩老磨盘突兀的立在那里。

曾几何时,磨盘周围也是热闹的,村民总是围绕着它忙碌。磨盘把粮食研磨得细碎,再或烹或煮流到每个人的胃里,小村的人们靠着劳动获得心里与身体的满足。改革开放后,小村粮食的产量日渐增高,“地主家有余粮”的时代过去了。农用的现代化机械替代了延续了上千年的石磨,人们不再把石磨当成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里就冷清了不少,只偶有孩童会在边上嬉戏与打闹。我国古代素以农业立国,发达的农业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石磨也诞生于这种文明,它见证着华夏大地的历史发展,同样也见证着小村的命运。

据传,在清末那个兵荒马乱之年,流离的乱民逐渐汇于此地,后人们安顿下来,靠着几间搭建的茅草屋,终于有了避风之所,这就是最初的小村。小村的先民在周围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勤奋的劳作,村中修葺起了土泥房,农户们也饲养起了鸡鸭牛羊,小村的光景逐渐变好了,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故土,小村人的生活是富足的,但这富足也是易碎的。王朝的统治终结后,动乱又来了,红胡子碧眼睛的洋大人也来了。他们靠着船坚炮利,以前降下的赋税好几倍的加了起来,平日里不怒自威的县令大老爷也耷拉着脑袋,小心翼翼的伺候新的主子。村子里有的人解开了辫子,披头散发扎起了头巾。有的人剪掉了辫子,脱下了大褂,举起了旗帜,誓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国,老磨盘就这样看着村子在风雨中飘摇,却再也没有人去转动它,因为已经没有了余粮,人们又继续在残垣断壁中流离失所,苟延残喘。

在列强与侵略者的炮火与硝烟笼罩下,小村彻底黯淡了,没了昔日的生气。村中供奉的菩萨和耶稣雕像都没能保佑他们,直到天边的一束红光刺破了乌云。受尽压迫与剥削的小村人终于站了起来,他们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面,一面鲜红的旗帜,小村的磨盘又转动了起来,这一次是为了亲人,为了同胞为了千千万华夏儿女。

如今的小村,早已不是曾经的小村。到处都是新建的小楼,到处都是宽阔的马路。小村人紧紧团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全局计划中,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面,村口的老磨盘依旧伫立,像一个信标。它注视着过往与未来,注视着时代的发展,也见证了小村人的复兴与兴旺。(汉钢公司生产部 徐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