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几日滂沱大雨,终是入了夏季,又到了端午时节。
在儿时教科书上,学习到的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做香包的风俗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那时的我,对节日没有更深的感悟,总期望着日日迎节日,像所有孩子的愿望一样,吃好吃的、穿新衣服、玩新奇的,屈指可数的几天,也成为我希冀的天空。
苏轼道“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随着岁月的亘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记忆愈发模糊与冷淡。再次想起关于端午的味道,大约是以前太奶奶从大泡菜坛子里用筷子捞一根长长的酸豆角配上咸咸的糯米肉粽子,想是老人心疼孩子,连粽子都要包成肉的。太奶奶是四川人,淳朴、坚强、热情好客,小小的身材坚韧的品格。大大小小的节日都会请家里的亲戚做客,亲手做上一桌子香喷喷的川味菜,像是过年一样好不热闹。
到了端午,一家人都在忙碌,天刚放亮,我们几个小孩子就被叫醒,急忙穿好衣服,走到院子里,太奶奶在窗户旁、门旁和屋檐下都插上了艾草。太奶奶一脸慈祥语气又急匆匆说:“这艾草叶是带着露珠放在脸盆里的,用这个洗脸可驱瘟疫,一年不得病,你们麻溜地别磨蹭,等太阳出来就不灵验了。”我们不敢怠慢,轮班洗完脸,就挨个给我们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脖子挂上她精心缝制的小荷包,里面装的是香草。荷包摇动着,香气伴随我们左右,我们的心情欢畅极了。
如今,喧闹的城市,童年的欢乐,淹没在霓虹。人们大都富裕了,物资也丰富了,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管是否过节,商场里品类繁多的粽子应有尽有,什么时候想吃都行,再也无需像我儿时那样,为了过端午节,早早地就要去张罗忙乎了。然而,端午节的气氛却越来越淡了,没有了盼望过节的那份激情与冲动,更没有童年时过节的那种韵味、乐趣和幸福感了。我常想,这究竟是好事呢,还是一种不该有的缺失和遗憾?
也许正因为如此吧,因此,每逢端午节来临之际,那份儿时记忆深处的端午节的情愫,总是依旧带着岁月的甜蜜,在我的脑海里萦绕,难以挥去……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缠不住童年。虽在这个看似方便快捷的生活中,也不应在忙碌中少了节日的祝福和问候,更不能丢了少时的真诚与感恩。(韩城公司 李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