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老屋土崖上的黑板
发布日期:2020-03-30    作者:王德中    
0

在老屋院子的土崖上,有一块大约四五尺见方两寸深的凹槽,土崖和凹槽都经不住岁月的侵蚀,长了许多青苔。后来二伯告诉我,那是爷爷曾经用来教学的黑板,在我脑海里无半点记忆碎片的爷爷曾经当过老师?那个年月,有人识字习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对于爷爷当过老师的事,确实让我惊讶一番。

年前,二伯到勉县过年,在与二伯交谈中我才知道,爷爷是退伍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年在部队里也有个一官半职,在部队学了不少的字。退伍后回到家中,见乡亲们目不识丁,便在自家屋的崖面上划了一块平整的槽面,用黄泥巴和成泥,糊在墙上,做成了最简单最原始的黑板,用未烧完的木柴棍子做粉笔,在墙上写下字,爷爷便组织集合村里的人来学习,村里人对他也都相当认可,毕竟他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爷爷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加上村里人觉得能有免费的书读,当然乐意前来学习。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没有笔没有书,村民便用木棒在地上写写画画,没有桌没有椅,就搬块石头坐,或盘腿平坐在地上,认认真真地盯着黑板上爷爷教的字,一边还用手里的木棒在地上学。作为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钦佩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对学习对知识的那份坚持、执着和渴望。

在我刚出生不久,爷爷便去世了,因此对爷爷是没有什么印象。父亲告诉我,爷爷很好学,自创了很多学习方法,别人算账都是用算盘,他算账是用玉米粒来算。我始终没能明白,怎么用玉米粒来算复杂的账目,询问父亲时,父亲也含糊其辞,只是说他也没有学会。据说爷爷那时候受部队的熏陶,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然而爷爷的文化水平有限,退伍后只能复原,背着太阳在田间劳作。爷爷把在部队里学的字都教给了村里的人,二伯告诉我,村里很多人都是爷爷的学生,虽然没有一板一眼正式进行上课下课教学,但村里人通过跟爷爷学习,很多人都掌握了常用字和基本的算术,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本事。我曾想,如果现在让我去边远的山区支教,或许我也能帮助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但远远达不到爷爷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不忘初心为村里的人教习文化知识。父亲说爷爷识得字数不多,然而在全村人都不识字的情况下,他就成了大家眼里的知识分子。

因为爷爷无偿为村民教习文化知识,渐渐地名气大了,周围村里的人也来跟爷爷学习文化知识。文革时期,爷爷被当作“臭老九”,关进了牛棚。好在奶奶目不识丁,没有被关,能给爷爷送一些饭菜。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岁月里,爷爷算是幸运的,被关了一年就放了出来,不过爷爷还是没有放弃,继续教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据父亲讲,当年爷爷教出来的学生,大概是现在的四到五年级学生的水平。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想爷爷当年也懂得这句话,便把自己学习到的文化知识教给了村民,让所有人都能有一定的文化层次,我们村渐渐成为了周围的“文化村”。村里人都十分尊重爷爷,有可能是因为他曾经在战争中立下过功劳,也有可能是感激爷爷教给他们文化知识。

随着改革开放和土改的推进,爷爷分到了一些土地,不再吃大锅饭,行政村上盖了学校,有专门的老师教学生,这个露天的小教室渐渐失去了作用,爷爷这个“老师”也失了业。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用着多媒体多功能教学的学生们,恐怕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学习情景竟然是这样的。有人或许也可能理解不了,为什么不修一个教室,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难道是由于人们的懒惰?不是这样的,勤劳的中国人,尤其是在温饱还未解决的年代里,没有懒惰的人,只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里,他们靠天吃饭,谁又会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在部队里学习过文化知识的爷爷才知道,孩子们学会文化知识,对未来是多么重要。

每次回老家,在路过老屋的墙崖时,都能看到爷爷曾经用过的“黑板”“教室”,因为经不起岁月的痕迹,失去了原有的模样,只留下一块四五尺见方、两寸深的凹槽。那一刻,我仿佛还能看到,或大人或孩子,坐在石头上的,盘腿坐在地上的,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一个老头站在自制的黑板前,手里的柴棍子指着黑板,似乎在说着什么……(汉钢公司炼钢厂 王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