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迈出D5086次列车车厢,双脚踏上延安站台时,按捺不住的激动和敬仰在肺腑间游走升腾。从初中语文课本初见《回延安》,到一遍遍深情诵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再到真正走进延安,“庄严”“神圣”是我对革命圣地的礼赞。
重温红色记忆,延安之旅使我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使我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和誓将革命薪火永相传的决心与勇气。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盛行在1935年至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更深深扎根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珍贵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新时代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矢志不渝、继承和发扬的延安精神。
前进,前进,向前进!
沿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红色足迹,我们的集训队伍先后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桥沟鲁艺旧址和四八烈士陵园,一路追寻领袖足迹,观叹革命薪火的燎原之势。
在聆听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李世明教授的专题讲座《党中央在延安辉煌十三年与十九大》后,在与其他研学队伍的会师相逢一笑时,在路遇花甲老人向我们挥手致意、哼唱“战士,向前进!”时,在情景教学课堂《延安,延安》我情不自禁一次次热泪盈眶时……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出发点、转折点和试验田,使我明白了: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爱国侨领陈嘉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一论断,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1937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之后,中国革命的“指挥部”“总后方”从此星火燎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同时也诞生了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和《实践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成为9000多万中共党员的精神食粮。
每每实地参观伟人们曾居住过的窑洞,对我都是一种心灵的冲击。简陋的窑洞里始终闪耀着一种伟大精神,在无声的向接受红色洗礼的人民群众和慕名来此的国际友人进行传承和渗透。我凝视着这些削崖而建的一孔孔土窑洞,它们好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触摸着用土坯和麦草黄泥砌筑的窑洞墙面,我的脑海闪现出油灯下奋笔疾书的那些身影,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周期率”对话、毛泽东与斯诺的深切交谈、杨家岭七大会场里的激昂文字……徜徉在1935-1948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延安革命、延安文化、延安作风和延安精神。正是抱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中国伟大奇迹。
延安,延安,革命薪火永相传!
无论是什么时候,延安精神都不会被时代和历史磨灭,只会永放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的根在陕西,魂在延安。”延川县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为习总书记成长道路的坚实基石,知青井、沼气池、铁业社、磨面坊、知青屋等,更是他在此期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见证和缩影。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也诞生了“延安精神”的延续——“梁家河精神”。
窑洞里的读书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对每一名共产党员的鞭策和勉励。革命精神永相传,创业奋斗正当时。“新世纪美好的远景,已呈现灿烂的曙光,前进呀前进!”正如延大校歌所言,通过这次延安精神培训,对延安精神的再认识让我充满了能量质感,扬起了誓做新时期革命党人的起航风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做劲草和真金,将此行寻根、寻本、铸魂切实落实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钢铁大熔炉当好“忠诚、干净、担当”的钢铁战士。(汉钢公司炼铁厂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