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故乡的端午节
发布日期:2019-06-06    作者:付志怀    
0

有一种习俗,扎根在灵魂深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家乡的风俗在最美好的时光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

--题记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候,端午节也就在这粽香中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着新鲜的节日气氛欣喜走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纪念风俗,我的家乡坐落在陕南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虽然没有都市的热闹繁华,但却有自己的风韵习惯,尤其是端午节,有很多属于自己的过节习俗。

端午节的清早,东方刚刚露出鱼蛋白,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就拿着镰刀向生长艾草的地方前行,他们或结伴而行、或独自前往,在水沟边、公路旁、山坡山寻找艾草的身影,我不知道为什么家乡的父老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只是听父亲讲过,说老一辈人传扬下来的,说是太阳没出来之前割的艾叶是纯阳之气,之后就开始有阴气了。说来也怪艾草似乎在每个地方都生长的很多,足够每个地方人过节所需,找到艾草后就拿着镰刀割上好大一把,捆好后带回家,然后分成很多小捆分别插在门上和窗户上的空隙中,父亲曾告诉我说:“农村土房子里容易进蛇、虫子、蚊子等,艾草是一种天然的“避邪”植物,插在门和窗户上就能很好地防范害虫的进入,防止对人的伤害”。剩下的艾草大人们则把一部分用刀剁碎晒干,或装进枕头里、或装进布袋里、或由母亲做成一个个小草包放在小孩儿的口袋,用于“避邪”;另一部分则是当作蚊香使用,在夏季蚊子多的时候睡觉前在房间点一小搓用来熏蚊子,效果很管用。

女人们则早早起来忙乎包粽子的事情,包粽子必备的材料之一就是粽叶,采摘粽叶的事情大人一般都会在节日前几天就交给孩子们去做,家乡山上的粽叶树很多,孩子们都会利用放学后背着一个小背笼去熟悉的地方采摘,采摘回来的粽叶经过水的浸泡后就会变软,不会轻易的折断。等大人们把粽米、花生、大豆等原材料准备好后,就开始包粽子了,

家乡传统的包粽子是一项技术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包的不严实粽米就会漏出,缠的不好还没下锅就会散开,所以对包和缠要求都比较高,小孩子们只图玩耍也就跟着大人学习,虽然包的粽子不严、缠的也不紧,但大人们一般都不怎么责备,就是让孩子们不要丧气,要学会如何来包粽子,慢慢掌握技巧,把手艺传扬下去,这个时候包的粽子一般都比较多,一吃就是好几天,更是孩子们的零食,饿了剥开粽叶就可以直接下嘴了。

中午就是吃粽子的时间了,家乡人在正式吃粽子前要先由长辈敬灶神,意在上天保佑年年都有吃的,然后才能开吃。孩子们是最快乐的,放开肚皮随意吃,大人们则一边吃一边拉着家常,期间长辈们还会将泡好的雄黄酒给每个孩子涂抹在鼻孔、耳眼旁,说雄黄酒宁驱赶虫蛇,孩子们抹了以后身体一年四季都不会被害虫叮咬。而这顿饭的主食一般都是面条,因为在每年多端午节时基本都是一年刚刚收完小麦的时节,这个时候刚刚赶上尝鲜,也是家乡人对一年劳动成果的“验收”,看看收的小麦质量怎么样。

饭后,农忙一季的大人们就可以给自己放半天假了,相互串门的串门、聊天的聊天,相互询问庄稼的收成以及农忙后去那里“搞副业”;孩子们则在小院子里愉快的玩耍,饿了就吃上几个粽子,又继续着天真无邪的童年活动;晚上一家人则坐在一起看看有条件地区的龙舟比赛,节日的氛围在夜幕降临中逐渐恢复平静。

现在,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端午的习俗有了一定的从简,但端午的“根”却一直源远流长,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只为纪念好这个传统佳节。虽然今年的端午佳节我毅然不让回到家乡,感受家乡端午佳节的氛围,但在异乡的我心里也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看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家乡山坡上割艾草的背影,又见母亲早早起来洗糯米、包粽子的身影……(韩城公司 付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