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耀县人,对耀县的风土人情可以说得上是了然于心,耀县的小吃更是让我回味无穷,有雪花糖,窝窝面,咸汤面等等。
耀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千百年来心灵手巧的耀县妇女把面食做到了极致,一盆简单的面粉,在她们手里仿佛有了魔力,真能化腐朽为神奇,扎花馍,各种面食自不必说,一个小小的耀县,光我吃过的面食就绝不下三十种。对耀县人来说咸汤面尤为重要,也无怪乎老舍先生当年经过此地,吃过咸汤面后盛赞“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
中国的千百个城市,人们大多是以豆浆、油条、包子、稀饭等为早点,但是在耀县,人们的早点是一碗咸汤面,可以说的上是独一份以面食为早点的城市吧,“不吃咸汤面,不算来耀县”,耀县人爱吃咸汤面,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穷都爱吃,吃咸汤面和其他的早点不同,你去吃豆浆、油条,是付完钱等服务员给你把你的早点端过来或者等他叫你时你过去取,而吃咸汤面是自己去排队等候,排队排迟了就得蹲在路边吃。
咸汤面的起源无从考证,但是耀县人爱吃咸汤面却是不争的事实,咸汤面的精髓就在于那一锅汤,每家汤锅的配方都不一样,这属于秘密,据说开始的配方是药王爷孙思邈配制的,说是隋唐时期战争频繁导致社会动荡,疫情蔓延,药王爷便把方子熬于汤药,让人们饮用用以抵抗疫情,后经后人不断加减配料,遂成今日的汤底,可以说是比较早的食疗了,特别是在冬天,每天早上一碗咸汤面的话,很少会有人感冒发烧。咸汤面的锅底很像火锅锅底,却比火锅锅底更鲜香,因为咸汤面的锅底一般都会加上几味中草药,浓郁的汤底闻起来很是诱人,被油拌过的面条放入汤锅,面条在锅中上下翻滚,时隐时现像是在捉迷藏,三五分钟便可出锅,老板一手端碗,一手拿勺,把面条舀入碗中,再倒入锅中,如此反复上两三次,最后舀入碗中,再舀入几片豆腐,抓上一点韭菜,勾上少半勺辣椒,用抹布把碗沿的汤料一擦,递给顾客,顾客双手接住,忍不住的先喝一口汤过过瘾,然后便赶紧找地方去吃。
汤料的配方不得而知,但相同的地方也是有的,白嫩嫩的豆腐快,绿莹莹的韭段,金灿灿的油豆腐,红汪汪的油泼辣子,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油泼辣子,耀县人吃辣也是出了名的,吃咸汤面时老板就问两个问题,大碗小碗,辣子多少?大多数人都是辣子多放。面馆大多是由三个人经营,一人做面,一人下面盛面,另一人收拾食客吃过的碗筷,店面大的会多雇一两个,一口大铁锅临街支起,鼓风机吹动着火苗呼呼作响,像是被芭蕉扇扇过的火焰山样,每天清晨,每家的咸汤面馆前,人们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有赶着上班的公务员,有赶着上学的学生,有年薪百万的老板,有拦零工的水电工等等,虽然他们的身价地位不同,但都遵守着千百年来先来后到的默契,一人一碗,端到手后马上离开,有座位的找个座位去吃,没座位的找个空地蹲在那儿吃,吃咸汤面没有人细嚼慢咽的,都是狼吞虎咽,吃完后大汗淋漓,有纸巾的用纸巾擦一下嘴,没带纸巾的用手一抹,然后各自散开。
小的时候来到耀县,爬趟药王山,吃碗咸汤面就是最好愿望了,如今背井离乡在外工作,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即便回去也是行色匆匆,耀县的发展可以说的上是天翻地覆,唯一不变的是那碗走到哪都能回味无穷的咸汤面。(汉钢公司钢轧事业部:王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