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八零后眼中的改革开放
发布日期:2018-10-22    作者:张坤妮    
0

1984年,改革开放后的第六年,那一年,北京举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那一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也就是那一年,我出生了。从儿时年幼无知到现在的而立之年,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成长,也亲眼目睹了这些年发生在韩塬大地的变化。

从穿衣难到眼花缭乱

印象中的小时候,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春节了。每到这个时候,外婆都会给我做一身新衣服,我穿着新衣在大衣柜的镜子前能转上好几圈,心里美滋滋的。那时的衣服,大多是灰黑色的,摸着硬硬的,而且极为耐穿。外婆每年看着我变小的衣服都会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衣服留给弟弟妹妹穿”,一件衣服穿几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跟着妈妈来到了爸爸工作的地方,爸爸单位的阿姨看我衣服都比较旧,就把她女儿穿小的衣服送给了我,那些衣服真好,颜色鲜艳,布料绵滑,穿在身上既轻盈又舒服!再后来,外婆也不用亲手给我做衣裳了,我们可以去裁缝店里选布料做衣裳。等上高中的时候,韩城县被列为陕西省内计划单列市,那会,市区里面已经有了稍具规模的商场,再后来,一座座大型的购物商场拔地而起,每当走进商场,便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一年四季、男女老少、各式各样的衣服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现如今,年轻人工作繁忙,没时间逛商场,上网海淘已成为购衣的主要方式。

从填饱肚子到吃出健康

从小,爸爸在铁厂工作,我就和妈妈、弟弟住在村里,弟弟每天都有一项光荣的任务,就是去鸡窝里捡鸡蛋。每次捡完鸡蛋,我们都眼巴巴地望着,盼望着母亲大人能让我们兄妹享用一个,可印象中这个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那时候,渴望每天饭碗里的一点点荤腥。后来,跟着爸爸来到了龙钢,有机会去单位食堂吃饭,西门口还开了几个小餐馆,那会看见谁家的父母带着孩子进馆子,都觉得是天大的幸事。再后来,进餐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谁家有喜事,都会找饭店摆上几桌。到了现在,吃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手机点几下,可口的饭菜立马会送到眼前,而且智能餐厅、自助餐厅比比皆是,我们的饮食习惯,已由原来的饱餐型逐渐转向营养型、新鲜型、便捷型。

从“蜗居”到“广厦”

房子对于每一户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小学二年级以前,我住在村里面。家里条件不好,自建的房屋每逢下雨就渗水。后来到了龙钢上小学,爸爸上班,妈妈做点小生意。当时厂里面一共四栋家属楼,由于房子少,而且爸爸是单职工,我们就没有分到房子。爸爸单位的领导照顾我们,就让全家人住在在厂里干活的工队那里,虽然只是一间窑洞,没有厨房和厕所,但离学校跟爸爸的单位很近,我们当时已经相当满足。晚上,写完作业,我也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溜溜弯,看看厂里面的风景了。那时候,很期待像其他双职工的孩子一样,可以住在单元房里面。

时间飞越到2000年,那一年,我上高中,爸爸单位传来好消息,按照职称、工龄排队,我们有幸可以排队买房了。就这样,我们住进了楼房,再也不用为晚上上厕所的事头疼了。2002年,韩城县城里的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爸妈用他们省吃俭用的存款在火车站附近买了套地理位置好、阳光充足的新楼房。再后来,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和老公也贷款买了新房。从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母子间,90年代的几居室到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便利。 

我成长的30多年来,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城市变迁、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无时无刻都体现着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守护者、捍卫者。作为一名钢铁工人,我们要用国企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做出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业绩!(龙钢公司储运中心 张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