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普通的70后,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到现在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紧密相连,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中国的改革开放被普遍认为始于20世纪的1978年,事实上,应该更早追溯至1975年。那时的我们,还都是些学龄前儿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但是在我上学前班的那一年(1977年),虽然年龄小,但是发现那年春天,家里的大人天天忙着开会,今天分牛、明天分羊,听大人说还要分地,当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最直观的感触是,在“分”的那一年的年终,母亲看上去很高兴,而我们也在第二年,告别了整日吃玉米面馍馍的日子,我上学前班,回来吃的是白面馍馍了。原来,那一年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1985年,二哥没能继续升学,回家来当了农民。整天无所事事,父母很着急,但又没有更多的门路来解决二哥的工作问题。因家在县城,商品经济在当时的内地小县城已初露端倪。这样,二哥以17岁的年龄,在我家门前的公路边上,开了一家约有10来平米的杂货店,因为距离县医院直线距离只有30米,杂货店主要卖一些蛋糕、面包之类看望病人的所谓营养品。当时,我父亲还在西安的竹笆市给我二哥买了一套做蛋糕的工具,晚上在家里加工好蛋糕(那时没食药监局监管,也没有添加剂可添加),白天拿到哥哥的杂货店经销。
就是以这个小小的杂货店为主力,加上父亲兄姐工资方面的补充,3年之后,1988年,我们家盖起了当时村里第一座面积约300平米的二层小楼,红砖蓝瓦,煞是惹眼。搬进新居的时候,父亲一个劲的念叨,改革开放就是好,我们人老几辈都没敢想过还能住上楼房。改革开放将商品经济的春风吹到了寻常百姓家,土坯房变成了楼房。而再过了20年到现在,由于所处位置在县城的繁华地带,二层小楼已变成了两座面积约800平米的4层楼房,一楼供家里人生活居住,二楼以上全部按标准间进行出租,就凭这些,二哥的日子很令人羡慕。
1993年,我参加工作到了韩城钢铁厂(龙钢的前身)。韩城距富平约有百多公里,可就是这百多公里的路,我回一次家,大约需要大半天,先坐闷罐子火车、再坐蒸汽火车(95年后更换为电力内燃机牵引的火车)或汽车,一路颠簸到家。记得2000年吧,春节下大雪,我和爱人领着孩子,背着大包小包,从早上5点出发,回到富平已是下午3点。交通之不便可见一斑。
而到了2005年,陕西省内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建设高速公路“米”字形网络初见规模,西禹高速通车,我从韩城回富平,只要3个小时了,后来条件更好了,自己开车,1个半小时到家。那种闷罐子火车也早也已被铁路部门淘汰了。记得2005年,我去闫良,在闫良火车站竟然又见到了闷罐子火车。这一次,闷罐子是作为道具出现,在拍一部民国电影。不光是韩城到富平的交通方便了,现在出门,高铁、动车、飞机、自驾随你选择,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仅陕西省建设高速公路约8350公里,基本涵盖了陕西全省。由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全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改革开放,让古人憧憬的一日千里成为现实,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出行。(龙钢集团 肖晓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