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我的故乡 ——华州古今文化之旅
发布日期:2018-08-16    作者:魏雷锋    
0

这里曾经是京畿腹地,这里曾经物富民丰、崇古重信,这里曾是周宣王敕封郑桓公的属地古郑国、郑氏祖源地。“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是这里对外交流的“四张名片”。这就是我的故乡,陕东第一州——华州。

华州是一个古老的城镇,魏晋时期设县以来已有1600年的历史,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风景如画,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美誉。她坐落在陕西东部,昝居八省通衢的交通要道,西郑高铁、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渭玉高速贯穿其间,南依莽莽秦岭,北临汤汤渭河。秦岭72峪中沟峪、小夫峪、石堤峪、桥峪、东涧峪、西涧峪,华山姊妹山少华山、潜龙寺、宁山寺、蕴空山古禅院、老官台文化遗址、渭华起义烈士纪念馆、竹溪里古镇等大川名胜坐落于此。

这里文化集聚,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无数贤明志士同这片土地休戚与共,惺惺相惜。如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汾阳王郭子仪,盛唐诗人白居易、杜甫等都曾旅居于此,更是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篇。近代革命家外交家潘自力、爱国教育家杨松轩,革命先烈刘志丹、谢子长、许权中、薛自爽等,在此点燃了西北工农革命的星星之火。

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笔者在学生时代,就听年长的老师们讲过,早年间的华州人崇古重信,民风淳朴,几乎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竟叫人不胜感叹:无文化,不华州,领略古今华州,俨然一次文化之旅。

白居易《旅次华州》有云:

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

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

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

诗中所记载的就是华州人崇古重信、勤于稼蔷的重要见证。此外还有时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所著《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均有描写华州昔日古风古事。

笔者也曾屡登少华山,因境生情,写下了一首《少华山绝句》:

移步秦麓中,此山最不同。

预解其中意,直跋入云峰。

虽不能与古人的文采相聘美,也算是聊寄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清代诗人、文学大家王士祯因公赴四川,几经路过华州,念及往事,情难所以,写下了《寄显应侯祠》、《渔川原》、《栖云楼故址》、《谒郭忠武王祠》等诗歌。尽情记录了清初时期华州的人文风貌,其诗《寄显应侯祠》中写到:

日出少华顶,宝镜太宇清。

孤云收欲尽,众壑湛虚明。

杜老昔游处,西溪叶生。

青松架壑秀,白鸟逐舟行。

谁持竹竿钓,解此濯尘缨。

诗中的华州古朴宁静、清秀俊逸、超俗脱凡,王士祯由此联想到杜甫曾经旅居于此,怡然自得的安逸景象。另外其诗《渔川原》有云:

浮云收渭北,初日照终南。

驰道连秋水,官桥度晓骖。

人烟生浦树,鸟语入晴岚。

欲访渔川隐,芦中有钓庵。

这首诗传世虽已历400余年,但其中景象犹如往事深印于脑海当中,终南山、桥峪水、渔川原、渭北平原、垂钓庵此情此景与笔者生活的记忆简直不差分毫。

故乡的每一处名胜都有着传奇的故事。谨如华州南原有个大明镇,镇上有座东汉时期的云寂寺。相传明朝灭亡之后,大明崇祯皇帝四皇子朱慈隐忍于此,建立大明寺(又名太平寺)以为宗庙,力图东山再起,遂以大明为据地,坐镇于此,后纵观大势,复国无望,于云寂寺(后改为蕴空山禅院)剃度出家,是为普乾禅师,大明镇之地名便由此相传。其余各地故事甚多,不胜枚举。

华州因交通便利,过往熙熙,久而久之形成了博众家所长的特色文化。在这里,人们勤于稼蔷,精通农田耕作,素有“关中粮仓”之称,茶余饭后一碗捞面,农闲之余吼两声秦腔是华州人最惬意的消遣。年长的关中人都能随口唱出的秦腔名曲《梁秋艳》,人物故事原型便出自于我的故乡,《梁秋艳》曾经一度唱响了解放后新中国婚姻自由的号角,素有听了《梁秋艳》,三天不吃饭的美名。

一座秦岭,一条渭河形成了故乡固有的山水文化,即秦岭生态文化和渭河生态文化。秦腔、老腔、皮影、花馍等传统文化艺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就是我故乡,华州古今文化之旅,祝您旅途愉快。(汉钢公司行政人事部 魏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