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窃读记
发布日期:2018-08-13    作者:席 坤    
0

无论曝日暴雨,还是清晨夕阳,身处集市的一个小书屋中时常会出现一个中学生站在书架前,双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贪婪快速的翻阅。这种感觉,既满怀喜悦又忐忑不安,因为这是在“窃读”。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镜头。那个中学生就是十几年前的我,那个小书屋是靠近农贸市场东北角、接近嘉陵江边的一家陈旧的租书书屋。斑驳绿漆的木板门面、八九平方米的商铺,加上各类书籍及学生辅导用书也不足一千本的小店面,成了我中学时代的精神乐园。

中学时期,学校学习生活节奏紧,课外读物也有限,回到家里也没有多少课外书,于是小镇上这所小书屋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倘若在寒暑假,刚考完试,我就会在放假当天下午租一本厚书藏回家,然后整天在自己的卧室翻看。这些书会被父母称作与功课无关的“闲书”,不能让他们看见。时常为了急于知道主人公的命运结局,就废寝忘食般把自己关在屋子看,或者点烛夜读,甚至端着饭回卧室也不忘看书。有时眼睛看酸了,揉揉眼睛,打着哈欠继续看。直到一口气读完,骑着自行车溜出门还书那一刻,自己轻松了,但脑海都还回味着故事情节,感慨主人公的结局。

其实,去小书屋“窃读”,更多的时候是放学后,或者周末时分。利用短暂的时间,提防着书店年近60岁的老板极不满意的情绪,接着上次的章节接着看。有时也会遇到昨天正看到兴头的“孤本”,在第二天却被人买走,再也看不到后面的情节的憾事。这在里,我看过《童年》《呼啸山庄》《骆驼祥子》《围城》《林家铺子》《茶馆》……还看完了《鲁迅小说全集》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似闲书,其实我中学期间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里面出现的诗词曲赋、中医及饮食文化,有时我还用小纸张摘抄下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诗词,现在我都还能背下《满江红》《九张机》《雁秋词》《山坡羊》等词曲。

作为一个以谋利为目的租书屋,书店老板自然会不甚满意“窃读”者,颇有微词。可由于我的每学期的学习资料都在他那买,加上寒暑假期间时常在他那里租书,久而久之他也能克制不满意的情绪。慢慢的,高中功课繁重、学习任务紧,加上升学压力大,去小书屋“窃读”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也不用在乎老板那张怒视相迎、极不耐烦的表情了。一直以为,只有我用这种方式读课外书,未曾想到咸阳同学张锋在复读时给我说,他的文学知识也是长期在一家书店积累的。不过咸阳那边书店老板挺宽容的,他没有“窃读”的窘迫。

人生难得遇一知己。在与张锋短短相识的一周时间,他和我探讨了许多文学知识,给我讲述咸阳人关于武则天立无字碑的种种说法,告诉我作为读书人要有的矜持,还和我戏说了“人生四大喜事”到“四大悲事”的转换,给我诵读默写了唐寅的《桃花庵》……短短一周后,他又被西铁职院补录上了,就径直去西安上大学。回顾和他坐同桌期间,他的很多文学素养、知识都是我当时不具备的,我也有幸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文学知识。后来,在大学期间我和他问候式的聊过几次,毕业后他去了上海铁路段工作,慢慢的他QQ号注销了、之前的手机号也停用。至此,竟永远失去了联系。事隔多年,偶尔想起他,时常感慨他文学知识的广博,感恩以文会友时他无私相助。也不知在这十年中,他的文学素养又增加了多少?

上了大学后,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场所。喜欢读书的习惯依然不改,即便去超市,我也喜欢在书架前翻阅图书,不用在乎身边熙熙攘攘还是冷冷清清。有时一读就是四五个小时,往往下午进超市,出来时天已黑。在这里读书,不再担心小镇租书屋老板的不满,可以完全静下心,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之前的经历、感受及积累的零散知识进行验证,在读书中分清知识的真伪,加深理解和感悟,确实是人生一大收获。

再回首,恍如隔世。当我再一次走向小镇农贸市场东北角、接近嘉陵江边的那家陈旧的租书书屋时,书店老板已弯腰驼背显颓废,店里图书越来越少,文学类书籍早已不再更新,破旧不堪。书架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泛黄的历书、对联,甚至还有《麻衣相法》《奇门遁甲》等一般人看不懂的相面之学、五行之道书籍。店里顾客很少,再也没有谁窃读了。而我,虽然现在可以在网上买书,也可以读电子书,但随内心的焦躁,却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即使每天在微信上阅读碎片化的知识,却依然找不回当年“窃读”一整部书的满足感。

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在知识殿堂和阅读田垄之间,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是理想。只有守在悉心耕耘的土地上,才能在蓦然回首中静待收获的时节。(汉钢公司动力能源中心 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