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同手中的细沙,匆匆中从指缝间流逝,新一年的端午节又在不知不觉中来临。
端午节又称“粽子节”。国人吃粽子由来已久,追溯起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话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来至汩罗江边投江自尽。沿岸民众得知后,纷纷用苇叶包裹糯米投至江中,以防鱼虾啄食诗人遗体。这种令人落泪的祭奠风俗自屈原殉难后扩散至全国,后世为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粽子节”,一直延续至今。谁曾想到,诗人的离世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假日文化史中至为厚重的一页,承载了诸多的元素和内涵,厚重和朴实,这足以见人们对屈原的深情追思和无限缅怀。
如今,端午节已是华夏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而日益渗透,走向世界,不再是炎黄子孙独有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也不再是一种习俗,它背后包含的更多的则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丰富深厚的一种文化底蕴。
这一只只有棱有角而又可爱的小粽子是“世界快餐始祖”,它不仅隐含着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更让我想起儿时母亲包粽子时的情景。那时,每逢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采集一些新鲜宽大的苇叶洗净晾干,淘洗一些乳白的糯米,掺上适量的红豆、桂圆、蜜枣、杏仁、花生、核桃、枸杞、葡萄干、白糖等搅拌均匀。但见母亲熟练的把苇叶卷成尖筒,用茶杯舀起包粽子所需食材灌进卷好的苇叶筒里,用一只筷子将苇叶筒里的糯米等食材捣实后,将粽子包成三角立体状,用细麻线捆扎好放至盆内,包够多半锅的数量后,把粽子放进锅内添水,水漫过粽子两指节高为宜,开始烧水,水烧开后再煮两三个小时,满屋则飘溢出沁人心脾的粽子香甜。火熄灭后,粽子在锅里焖上一夜,第二天捞出放在箅子上,无论是热吃或凉吃都非常可口、营养。
“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一缕腰间缠。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如今我已远离故土,身居都市,尽管每逢端午来临前,超市醒目位置摆满了色香味形俱全不一的各种品牌、各种包装、各种形状的各种口味的粽子,甜的、咸的、荤的、素的……令人目不暇接,但不知是因为我味蕾迟钝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却再也吃不出儿时那种用乡野气息十足的苇叶、传统手工制作、细麻线捆扎的糯米粽子的香甜味道了。
儿时母亲做的粽子香醇可口,至今回想起来仍令我馋涎欲滴……而每当我吃粽子时,脑海中也似乎总能浮现出诗人屈原那高瘦的背影,和他站在汩罗江边神情悲壮的那一跃。
粽子,原本只是祭奠屈原忠贞殉国的一种楚地民间小吃……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最后凭借着这一只只小小的粽子历经千年传承下来,演绎成华夏儿女的一种爱国文化传统。
年年岁岁过端午,岁岁年年粽飘香……(龙钢集团 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