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我的端午情节
发布日期:2018-06-14    作者:付志怀    
0

时间轻盈的就像一阵微风,不知不觉间将岁月带入到又一年的端午节,站在岁月的明媚,感慨时光的流失,怀念已逝的古人,思念家乡的亲人。

端午节的由来之一自不必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现在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更是给更多外在漂泊、闯荡的人提供一个与亲人团聚,陪家人踏青的机会。但因为职业的缘故和离家较远的实际,已经好多年都没能陪伴家乡的父母一起过节,今年依是如此,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节却更加深入骨髓。临逢佳节,自己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又上眉梢,依稀看到年老的父亲蹒跚着走向房后的坡边,踩着露水的草地,弯下早已变形的腰椎,一刀刀将坡坎上的艾草割下,然后用绳子绑好抗在肩上向家里迈进;母亲则忙着用叶子包好早已混合好的粽米,然后用细绳子缠好,一个个放入锅中蒸,一边忙着一边念叨:孩子们都回来该多好……

现在还很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前夕父亲总会在某一天早上起得很早,然后拿着镰刀去房后的坡地上割好大一把艾蒿,然后带回家捆绑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插在门上和窗户上的空隙中,父亲说农村土房子里容易进蛇、虫子等,艾蒿是一种天然的“避邪”植物,插在门和窗户上就能很好地防范害虫的进入,虽然当时的自己的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后来才慢慢懂得了其缘由。剩下的艾蒿父亲则把一部分用刀剁碎装进母亲缝的布袋里给我们兄弟一人一个,用于“避邪”;另一部分则放在太阳下面晒干,在夏季蚊子多的时候睡觉前在房间点一小搓用来熏蚊子。

之后一家人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虽然那时还小的我不怎么会包,但总喜欢“瞎整”,浪费了很多叶子,但父母亲都不怎么责备,毕竟那种叶子在农村来说山上很多,且准备的本来就有多余的,浪费就浪费了,传统的包粽子是一项技术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包的不好粽米就会漏出,缠的不好还没下锅就会散开,所以对包和缠要求都比较高,那时候包的粽子都是自家吃的,很少有买卖的,一般家家都会在节日当天包粽子,一包都是几十上百个,要吃好多天,更是孩子们的零食,饿了剥开叶子就直接下嘴了。

中午就是吃粽子的时间了,吃粽子前父亲要先敬灶神,意在上天保佑年年都有吃的,然后才能开吃。孩子们是最快乐的,放开肚皮随意吃,大人们则一边吃一边拉着家常,期间父母亲还会将提前泡好的雄黄酒给每个孩子涂抹在鼻孔、耳眼旁,说雄黄酒宁驱赶虫蛇,孩子们抹了以后身体一年四季都不会被害虫叮咬,饭后父母亲领着我们一起去周边的山上踏青、游玩,晚上则一起围在电视旁观看有条件地区的龙舟比赛,那时候虽然贫穷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端午节前大街小巷的粽子叫卖声多如牛毛,农村人包粽子的习惯的也慢慢淡化,都嫌麻烦,想吃的直接上街买上几个,也早已不是孩子们的零食了,更多的家庭是组团外出旅游、游玩。但无论怎么改变这个节日和亲人团聚都是一种习俗,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端午的民俗文化传统是永恒的,情系粽香、粽香传情的风俗更是源远流长,永远镌刻在一年又一年的端午情节中。(韩城公司/付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