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新晋院士姜涛:革新技术,精心耕作钢铁“精粮”
发布日期:2021-11-22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0
档案
  姜涛,男,1963年10月生于安徽省淮北市。中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团矿精加工与短流程冶金研究,为我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一等奖8项;出版专著、手册8部,发表论文37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件,建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队,获湖南省创新团队奖。
新晋院士姜涛:革新技术,精心耕作钢铁“精粮”
故事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在世界最复杂、难处理的含铁原料条件下,为我国钢铁冶炼提供优质精料,实现高效低耗清洁钢铁生产,姜涛已经为此坚守了38年。
  1979年夏,姜涛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当时这个专业知名度低,他周围甚至无人知晓,姜涛却坚信:“学校既然设立了这个专业,就一定是国家的需要。”就这样,他从淮北来到学校报到,从此踏上了为中国钢铁工业提供“精粮”的奋进之路。
新晋院士姜涛:革新技术,精心耕作钢铁“精粮”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举全国之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宝钢,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1985年,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姜涛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规模宏大的工程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也坚定了他为祖国钢铁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发展钢铁产业,原料是基础,精料是关键。然而我国铁矿97%以上为低品位难处理资源,进口矿规模大、品种多、波动大,当时精料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烧结是一种主要的精料制备方法,高料层是高效低耗烧结的有效途径,但是料高超过700mm后的质量不均与产量下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从宝钢归来,姜涛就与同事们一道开始攻关,历经20余年,开发出超高料层均热烧结技术和关键装备,将料层高度逐步提高到900mm以上,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率先在宝钢实施成功后,迅速在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实现了烧结技术的更新换代,为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吃饱”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姜涛从国外访学归来。当时我国对钢铁的需求正处于开始由“吃饱”迈向“吃好”的新阶段,不锈钢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我国不锈钢生产原料红土镍矿全部依赖进口,能耗大、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新的挑战,姜涛带领团队又发起了新的冲锋。
  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实验。历经15年,姜涛和团队终于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现有矿热电炉冶炼镍铁技术,将吨镍铁电耗降低600度;并成功研发低温低成本制备镍铁新工艺,将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为我国不锈钢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新晋院士姜涛:革新技术,精心耕作钢铁“精粮”
  低碳绿色生产是钢铁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直接还原铁是电炉冶炼废钢理想的杂质稀释剂,但我国在直接还原铁生产上几乎是空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姜涛与团队从研制新型粘结剂入手,发明了一步高温制备直接还原铁新方法,推动了我国直接还原铁生产的起步和电炉短流程的发展。
  科研育人、立德树人,姜涛时刻不忘身为一名教师的使命。30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一百余名,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经过多年努力,他建立的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姜涛团队骨干成员、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李光辉教授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姜老师对国家无比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慈相济,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