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师徒结对,薪火相传“育英才”
发布日期:2024-06-17    作者:杨莎莎 杨 敏    
0

青蓝相继共成长,薪火相传育人才。一直以来,汉钢公司秉持“人才兴企”发展战略,将“师徒结对”“师带徒”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不断发挥骨干力量的“传帮带”作用,以“源头活水”激发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精选良师,青蓝携手激活“一池春水”

“操作天车要胆大心细、沉着冷静,稳、准是关键,不要贪快。”在炼钢出坯跨天车上,朱康正在为徒弟郭阳阳手把手教授天车吊运操作要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天车工,朱康在“师带徒”的平台激励下,已经带出了多名优秀的天车操作工,成为了一名“老师傅”。

完善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是推进“师带徒”工作重要支撑。汉钢公司制定《师带徒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完善考核体系,结合生产实际和个人发展方向,不断创新个性化、定制化“师带徒”方案。在选择师傅时,全面考察师傅的技能等级水平、学历、工作年限、综合素质等,同时将各单位技术标兵、岗位能手纳入师傅序列,优中选优,精中挑精。针对新入职大学生,创新实施“双导师”“老带新”等方式,带思想、传经验、授技能、帮生活,使其迅速融入岗位、进入角色。通过目标化管理、精准化结对、分层式培训、跟踪式培养、阶段化考核、政策性激励等举措,确保培养效果。

近年来,汉钢公司为新入职大学生全部选配了合适的导师,实现了100%全覆盖,在各单位签订“师带徒”“结对帮带”协议百余对。

师徒结对,薪火相传“育英才”

因材施教,倾囊相授只为“匠心传承”

汉钢公司根据专业特长和岗位需求,量体裁衣制定“师带徒”个性化需求培养计划书,由师傅指导徒弟制定目标、规划航向,同时明确培养时长、方法、内容,师徒之间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原则,进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现场指导、专题培训、实践考察、合作攻坚等活动,通过“点题式”教学、“讨论式”交流、“项目化”实战,促进年轻职工在一线和工作主战场长才干。以一月一谈心、一季一交流的方式,引导“师带徒”培养过程中师徒互动互促,并由徒弟围绕理论学习、履职尽责、素质提升等情况撰写总结报告交由“师傅”进行评鉴。

师者匠心,薪火相传。仪表自动化工程师韩伟在培养徒弟时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韩伟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专项教学计划,将自己积累多年的自动化智能化经验倾囊相授,在授课内容上进一步融入实践经验,并对徒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如今,李冠华、马山两名徒弟分别荣获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技术标兵”“技术能手”。韩伟也带着徒弟们先后创新实施精炼炉除尘风机调速改造、转炉三次除尘风机改造等攻关项目10余项。

师徒结对,薪火相传“育英才”

双向奔赴,薪火传承共育“技能人才”

汉钢公司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制定徒弟考练+师傅纠错+领导点评的出师考评模式,对各单位“师徒”进行考核,进一步查漏补缺,反复考练,强化技能。凡徒弟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比武中排名前列的,给予师傅一定奖励,将徒弟的成绩转化为师傅的业绩,形成师傅愿意教,师弟愿意学的良好氛围。每年开展优秀师傅评选表彰,并将结果作为参加评优评先、职务、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突出正向激励导向,确保培养效果。

对于合金工朱洛飞来说,工作中最高的赞誉,是独当一面。刚到炼钢炉前时,面对艰辛的工作场景朱洛飞一脸茫然、无所适从,作为冶金工程师的师傅张勇看在眼里,帮助他疏导情绪和心态,带着他利用一切时间熟悉环境、提高技能,手把手带领他从合金工“小白”到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他的师傅张勇也因此获得公司“师带徒先进个人”。出师之后的朱洛飞传承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接过师傅的接力棒,2023年与新入职职工结师徒帮扶对子,把师带徒的薪火传承,用自己的独当一面交出了一份“出师答卷”。

在汉钢公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已有30余名徒弟在“师带徒”中“华丽转身”当上了师傅,为公司技能人才“开枝散叶”。(杨莎莎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