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十八、九岁的我们怀揣着好奇和梦想,进入正在建设的龙钢总厂炼钢厂,见证了第一支钢坯的成功生产。作为第一代炼钢人,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用智慧和汗水,用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今天的一切。
二十三年前,以年轻人为主的炼钢厂整个生产是举步维艰,我们除了年轻以外什么都没有,面对新工艺、新设备,一切都将从零开始。那年我被分配到连铸浊环上班,直到热试成功,我都不清楚我所负责的二冷水是干什么用的。1995年12月底转岗到连铸维修当钳工,师傅是李健。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线维修拉矫减速机,几个人持续修了三天,装坏了六盘轴承,才确保了生产的需要。当时的燕江涛、雷会林、陈立学等是连铸第一批的班组长,那时一个班中断了3次都算是正常生产,台下切割用的液压剪,经常一出故障就是一个月,也就意味着整月都将手工切割,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造就了以陈立学为首的一批生产骨干,但就是这么一群毛头小子,把炼钢厂从目标“日破千月两万”做到了现在实实在在的月产7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幕幕真的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2002年,从建设2#机开始,炼钢速度就开始突显,我们的维修工从设备组装开始,全程参与配合,加班加点让工期一再缩短,特别是在热试车的前一周时间,所有员工都是连轴转,有许多人两天三夜都没有合过眼,就连当时被大家私下称为“铁石心肠”的副厂长王奎都觉得于心不忍,让大家轮换休息,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家休息,都是在现场随便找个地点睡上两三个小时,就再次投入战斗中,这样的场景在分厂以后的改、扩建中,不断地重复上演。
记得2009年的夏天,在天气最热的时候,炼钢厂开始了月产目标30万吨的攻坚战,整个生产现场是争分夺秒,热火朝天,1#机在生产过程中,Ⅲ流因为拉速过高,冷却跟不上,在拉矫机里喷钢了,整个拉矫机架上沾满了冷却的钢水,拉矫辊被粘死,停机更换拉矫机是唯一的选择,正在领导商量对策的时候,连铸维修刘玉清、彭方宝、陈超等十多名同志已经做好前期准备,进入到抢修现场,当时其他四个流还在正常生产,六百多度的红坯距离抢修人员不足
3#机因厂房限制,台下区域处于
高温、高节奏生产,缺员的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让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的可爱员工,中包工不够,有人自愿留下加班,3ct人员不够,我去切割方坯,还没割两根,已经有满身汗水的员工从我手中抢过割枪,重新站在战斗一线,推钢工人不够,占敏一个人操作了20多天。1#机改造,从三机三流改造为五机五流后,只有正在生产的2#机这一套人员,为了不给分厂增加负担,各班组自发的研究出一套开机、生产两不误的方案,两个班对倒负责2#机正常生产,两个班负责1#机热试车生产,前后持续了半个多月,没有一个人请假,全员参与直到最后。
23年来,我们经历了创业的艰难,也收获了成功的甘甜。回想起经过的历程,印象最深的还是周围兄弟姐妹的笑颜,我们圆满完成了属于我们的创业责任,年青一代的炼钢人也一定会肩负起属于他们的重担,借此喜迎公司60周年的喜庆日子,我想祝愿我们的企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龙钢公司炼钢厂 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