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吃搅团!”隔壁婶婶家磨了今年的新玉米面,装面的车子刚进巷口就一路热情地招呼挨门邻家中午去她们家吃搅团,当然乡邻们都不会客气,拿着洗好的红萝卜、绿油油的韭菜等各种吃搅团的配菜、佐料,聚集在农家小院,点上炉灶,架上铁锅,为一顿丰盛的美味大餐做起了准备。看着她们围在炉灶旁忙碌。关于搅团的记忆,一下子便在脑海中浮现。
小时候家家都没有富余的粮食,除去交公粮,家里留下的麦子都不多。打搅团母亲是舍不得用白面的,一般都是用玉米面来做。新磨下来的玉米面用面箩箩筛出放在盆里,将准备好的大铁锅刷上一层油,加上适量的清水,白面加水和成面糊这就准备打搅团了。我和弟弟负责烧锅,烧锅也是个技术活,火太大了,锅底的“咯吧”就会被烧糊,做出来的搅团就会有一股煳味。通常都是母亲一边打搅团一边指挥我们该往灶膛加柴火了,或者是该撤一些出来了。每次母亲都会给我们奖励,把锅底的“玉米锅咯吧”铲出来当零嘴吃。
在“玉米锅咯吧”的诱惑下,我和弟弟就守在炉灶处往灶膛添柴,水烧开了就赶忙督促母亲打搅团。母亲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嘫,沟子拧圆。”想要吃一碗劲道的搅团,可是要耗费一些体力的。母亲把提前和成面糊的白面倒入烧开的水里,一手往锅里撒玉米面一手攥紧擀面杖不停地转圈搅动,随着锅里玉米面的增多,搅团由稀变稠,越来越粘。这时,母亲就开始了她的表演,只见母亲挽起袖子,两手一高一低用力攥紧擀面杖,扎起马步,整个身体随着擀面杖不停地顺时针搅动,胳膊和上身像磨盘一样快速转圈,屁股也会随之一圈圈地扭动,这时全身的劲就使上了,一直到锅里没有一个小面疙瘩,母亲拿起擀面杖提溜一下,盖上锅盖捂几分钟,香喷喷的搅团就做成了。母亲站在炉灶旁闻着锅里溢出的香味,一手扶腰,一手擦着额头的汗水,夸赞我和弟弟火候掌握得好。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搅团这种特色美食的主食部分,可口美味的搅团怎会少了灵魂佐料。母亲割下绿油油发亮的韭菜择洗干净切成小段用盐腌上,配上蒜汁、油泼辣子、食盐调好的料汁,再炒一碗搭配着葱花、蒜瓣、青红辣椒的西红柿汁,调一盘香脆的红萝卜丝。一切准备就绪,将热腾腾的搅团盛在碗里,放入料汁、腌菜,炒好的西红柿汁,香味扑鼻,直击人的嗅觉,也麻醉着人的神经系统。
我们同母亲通力合作,做成的美味大餐搅团,把个个吃得滚肚圆,馋嘴的我们吃完还要惦记锅下边那层薄薄的“锅咯吧”。母亲当然不会让我们失望,给灶膛放一把麦草火,一会儿搅团锅底就翘起来了,烘干了后,母亲再用锅铲把搅团底铲起来,“锅咯吧”就成了。“锅咯吧”一出锅,就会被我和弟弟一抢而光。撒过盐的“锅咯吧”在小时候没有零食的年代,也算是稀罕物,吃起来又干又脆,越嚼越香,就跟锅巴差不多,似乎吃一碗搅团就是为了等这一锅底的“锅咯吧”。
岁月悠悠,时光飞逝。已有好多年没有同母亲一起做过搅团了。一是家中没有柴火大铁锅怕自己用小锅做不好,二是母亲年龄大了,腰上没劲,沟子拧不圆了。但每次看见搅团,还是会怀念小时候喊着顺口溜吃着“锅咯吧”的快乐时光。(龙钢公司 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