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满 仓
发布日期:2022-09-26    作者:王德中    
0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陕北,此时正当喜获丰收的季节,陕北的秋有些急促,却带着粮食堆满仓的喜悦。几天的功夫,杏树、白杨树的叶子黄碟般迎风飘舞起来,沉甸甸的粟、稷便开始低下高傲的头,随着阵阵袭来的秋风轻松地点起了头,仿佛在告诉人们:快来收割吧,我们已经成熟啦。

伴着秋风,陕北人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但忙碌的甘心情愿,不久后,仓窑里的架洞会被装的满满当当。陕北人盛放粮食的架洞都是用红柳条或者雾柳条编制的,放在木质撑起来的架子上,里面糊上泥巴,等泥巴晒干,就可以盛放粮食了。这样的架洞不仅能盛很多粮食,还可以防潮防虫子,绝对算得上是陕北人的“聚宝盆”。糜子、黄豆、粟米,只要是庄稼地里收回来的都能放进,这个架洞装粟米,那个架洞装糜子,庄稼人种粮食样样都不能缺,装着装着,所有的架洞就都满了。在盛夏时,陕北人家家户户就开始补自家的架洞了,至于前一年多余的粮食,会被驮到集市上卖掉。我的父亲不光种庄稼在行,补架洞也是一把能手。

父亲给驴套上勒勒车,扛上镢头和铁锨随母亲一块儿到脑畔后的山坡上,挖满满一勒勒车胶泥土,倒在仓窑门口,剔掉里面的土疙瘩,留下细绵的土。再到打谷场上背回来些粟的秸秆,用铡刀铡成特别小的草节,与土均匀的搅和在一起,倒上干净的水,用铁锨来回搅拌,不一会儿就和好了一堆泥。只见父亲扭着略显笨重的身体,爬上木架,跳到架洞里面,先是将原来的泥皮磕掉,才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泥叶和盛放着一块泥的泥盘,用泥叶挑一块泥抹一下,在泥盘上刮一下,再挑一块儿继续抹,就这么重复将泥均匀地涂抹在架洞上,一层层抹的整整齐齐,丝毫不比给窑洞抹泥皮的样子差,两三天功夫就将架洞修补好了。

秋收开始时,父亲与多数人一样,会把收割了的庄稼堆在地里,陕北的秋几乎没有雨水,倒也不担心堆在地里的庄稼洗个澡。待所有的庄稼收割差不多完了,早些收了的也晒干了,于是便要开始将庄稼往打谷场里搬了。用驴驮一些,人也背一些,高粱、粟米、糜子等等将偌大的打谷场堆积得满当。连枷、扬锨、辘辘齐上阵,几天的功夫,穗子上的粮食粒就可以顺当地装进口袋。每次父亲扛着一袋袋粮食,踮着脚尖将粮食倒进架洞,再看着架洞里一颗颗饱满的粮食,甚是可爱。当粮食在架洞中一点点涨上来,直到离架洞边缘一扎有余时,父亲会搂一些粟的秸秆,铺在粮食上面,再用泥巴将架洞封的严严实实,这样能防止麻雀和鸽子飞进仓窑里啄食粮食,做完这一切,父亲终于露出丰收时才有的喜悦。

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最喜闻乐见的,莫过于庄稼长势喜人,丰收的粮食填满谷仓。入冬后闲着没事儿,相互串门的邻居都会“炫耀”自家的粮食满仓,甚至“攀比”自家黄豆收了多少袋,粟和稷多少袋,有没有满仓,在他们的眼里,能把粮食装满了架洞,这日子才有个盼头。

父亲不光挥膀子力气能干,还一贯的勤俭节约。他曾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穷怕了,也饿怕了,小时候兄弟姐妹多,一家人吃过树皮、草根,一套衣服都是一家人出门时轮流穿,因此,在他成家独立后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将自家的架洞年年都是满仓。我自然体会不到没吃没喝没衣服穿的苦日子,却能想象他们那一代人在那个年代的惜惶,于是我便牢牢记得父亲一定要勤俭节约的教诲,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不慌”,平日里习惯了勤俭节约,遇到了困难,生活也不至于太过拮据。

现在的陕北已经很难寻觅到架洞的踪影,更看不到粮食满仓的场景,但丰收的喜悦却是一分不少。今年,父亲种了二十亩玉米,三亩地的土豆,二亩地的蔓菁,又赶着老天的照顾,颇能多收一些,不过没有架洞了,都准备着装进尼龙袋子里堆放,卖一些,给羊也留一些。

如今的生活不再缺衣少食,自然不需要将每一颗粮食都装进架洞,让仓窑里的每一个架洞都是满仓,但勤劳的陕北人,始终谨记着“盈实”的生活必须要将勤劳和勤俭节约一并揉和,再一代一代传承了下去。(汉钢公司 王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