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发布日期:2022-01-19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0
大东北的冬天
那叫一个滴水成冰
不把自己捂严实了
都不敢出门
但再冷的天儿也冻不住
咱鞍钢人如火的工作热情——
“不能因为天冷耽误生产”
“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
“使命记在心,冰山雪海又何足惧”
……
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语
一次次严寒中的坚守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景
让这个寒冬有了暖意
让鞍钢的大生产更加火热
  “不能因为天冷耽误生产”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咔嚓、咔嚓……”腊月初八,朝阳钢铁的西大门,鞍钢汽运公司朝阳分公司装卸班班长曹秀云带领班组成员正在对一辆重型牵引半挂车上残留的矿粉进行清理。
  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矿粉与蒸气凝结而成的冰足足有十几厘米厚,牢固地凝结在半挂车的车厢里,曹秀云拿着铁锹用尽全身力气,向那些黑中带着光亮的“对手”发起进攻。铁锹与车底不断地碰撞,给这个寒冷的冬日又增添了几分寒意。
  朝阳位于辽宁西部,宽阔空旷,冬季尤为寒冷。从早上6点接班,曹秀云和工友们已经干了几个小时,脸被冻得通红,眼睛和睫毛上都结了白霜,手脚也被冻得有些不听使唤。作为朝阳钢铁保产保供链条上的一员,曹秀云已经在装卸工岗位上干了8年,冷与暖对于他来说更多意味着“今天的活儿好不好干。”“天气暖和的时候,一辆车开过来,俺们十几分钟就清理完了,可是天冷就不好说了,车底上有冰、车厢上有冰,可得忙活一阵子呢。这些原料得及时送到高炉下,不能因为天气寒冷,耽误了厂里的生产……”
  目前,承担朝阳钢铁原料运输的车辆有29台,每天这些车辆从锦州港或葫芦岛港往朝阳钢铁运输矿粉或煤炭,然后再将热轧卷板从朝阳钢铁运输到相应港口。曹秀云所在的装卸班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矿粉和煤炭卸下来,再按照要求把热轧卷板的架子摆放到车上。
  说话间,又一辆重型牵引半挂车驶入料场,只见曹秀云带领班组成员快步走到车边,准备用工具先把车厢板放下来。天寒地冻,即使是这样简单的操作也难以实现,车厢板与矿粉死死地冻在一起,根本无法放下来。曹秀云只能用随手携带的锤子对着厚厚的冰柱锤打,待冰柱逐渐散开后,才能把车厢板放下,等到设备把一车的矿粉卸下来后,曹秀云和工友们爬上车,开始进行车底清理。
  站在车辆上的曹秀云虽然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子,被寒风一吹仍然感觉到透心凉,他拿着锹,站在原地狠狠地跺着脚,再用力地活动活动手指,使僵硬的四肢恢复知觉,以便以最快速度投入工作。
  严寒中,曹秀云他们与装卸货物的“作战”还在继续,这幅冬季保产的最美画面是鞍钢人无私奉献的动人写照。
  “再冷再累也不退缩”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寒冬清晨,万里无云。汽车沿着公路缓慢行驶至本钢矿业南芬露天矿山脚下,本钢板材能源管控中心南芬供电作业区电力维修外线班班长田宪辉和工友们陆续下车,朝着雪山上的电塔走去。
  蓝色的厚棉服,黑色的棉皮帽,脚下是厚底黑色棉皮鞋,腰间盘着红色安全绳……全副武装的外线班职工看上去有些臃肿,但伴随着脚下富有韵律的雪地嘎吱声,他们的脚步却很是敏捷。
  本钢板材能源管控中心南芬供电作业区电力维修外线班的主要工作是户外露天作业,职工一年中有200多天与线路同行、与铁塔为伴。夏季多炎热暴晒,冬季雪后更是要克服山高、林密、跳石、雪坑等不利因素,顶风雪、冒严寒、攀高塔,工作环境十分艰苦。
  “我们班现有职工5人,主要承担着南芬矿区内127级铁塔、220余根水泥电杆架空线路巡视、检修工作。线路全长200余公里,共有30多条输电线路。今天的主要工作是对南芬露天矿主供线路采石线进行重点巡检,确保矿区生产安全用电。”田宪辉说。
  雪后山路难走,职工们需要双手攀爬着上山。在徒步攀爬了半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来到今天的目的地。首先是对电杆检查,系腰绳、扎腰扣、绑脚扣,对于田宪辉来说,20多年的工作经验,安全习惯已经融入他的血液。绳索紧紧地扣在腰间,两个30厘米长的脚扣卡在电线杆上,当他到达一定高度后,拿出随身携带的验电笔开始测电。
  电塔高37米,在做好安全准备后,田宪辉一级一级慢慢爬上电塔,从导线、地线、金具、绝缘子到塔身等都要一一检查并做好记录。在检查过程中,田宪辉发现塔身处一鸟巢,为避免鸟巢和飞鸟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他小心翼翼拆除鸟巢,并将其安稳地放在附近的树上,随后和工友们向下一个电杆走去。
  “在外线检修中我们会遇到寒冷、沟壑、雪坑等很多困难,但大家从不退缩。我们的工作为矿山转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再冷再累也不怕。”田宪辉说。
  “既然咱干了,就克服困难把活干好”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1月10日,腊月初八,天空飘着雪花,这是今年最冷的一天。上午10点多,鲅鱼圈港口运煤点船靠岸,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质检计量中心采制样岗位刘云鹏和金先锁一个手拿铁锹和镐,一个手拿取样袋,直奔取样煤堆。寒冷的空气碰上刺骨的海风,即使穿着再厚的棉衣、戴着再厚的帽子,被海风一吹也是透心凉。
  从几万吨、上百米长的原料煤堆头部开始,刘云鹏和金先锁先用锹试了一下煤堆的硬度。由于气温低,料堆表面已经冻住,他们用镐把表面部分冻层凿破,再用铁锹把表层风吹干的部分料铲掉,直到铲出合格的料,装进取样袋中。
  为保障取样的代表性和样品检验数据的精确性,每一批物料,都要按照标准选取超过60份样,重复取样操作超过60多次,取样量超过60千克。1个多小时过去了,刘云鹏和金先锁的双手早已被冻得僵直,内衣被汗湿透又被吹干,戴着口罩的脸上也满是风吹起的煤灰。
  “虽然现在咱采制样岗位的工作环境挺艰苦,但哪个岗位都需要有人去干,既然咱干了,就要克服困难把活干好。”刘云鹏和金先锁跺跺快要冻僵的脚,话语里没有半点牢骚。
  采制样岗位,虽然工作内容单一,但工作责任重大。他们主要负责该分公司外购煤、焦炭、矿石、合金、熔剂辅料等几大类物料的取、制样工作,每日取样超过50批次,奔波在营口港海运料场、范屯火运料场、原料厂、合金库等区域,每批物料的取样位置、取样标准都有明确要求,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影响数据的代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他们是维护企业利益、保障物料检验数据真实准确的第一道关口。
  采制样岗位职工工作环境艰苦,经常需要爬上两米多的火车皮上取样,有时候还要半夜到火运料场取煤料、矿料。进入冬季以来,随着气温持续下降,严寒天气对他们来说,更是一道巨大考验。他们在海港冬日凛冽的寒风中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正是他们坚持原则、精益求精,才保障了物料检验数据的真实准确,保证了企业各条产线的稳定顺行。
  “工作干起来,身体就暖了”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骑乘在冰冷的车梆上,指挥着几十台动力机车奔驰在本钢各条铁路运输线上,这是本钢板材铁运公司原料站调车长高月峰冬季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们原料站共有100多名调车员,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指挥着满载高炉原燃材料的机车,倒调钢渣罐,在南口专用线和团山翻渣线之间来回穿梭,保证铁钢的生产稳产顺行。”高月峰说。
  由于调车工作的特殊性,调车员需露天户外作业,夏季车上、车下操作还算得心应手,但冬天的风雪严寒是他们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冬季长时间户外作业,高月峰总是头戴棉帽,身着棉袄、棉裤,最外层裹着一层皮大衣,虽是双层保暖棉衣,但行走在寒风暴雪中,仍禁不住打寒战。每当这时,他总是用最快速度投入工作,灵活地上车、下车,用他的话来说:“工作干起来,身体就暖了”。
  冬季寒冷多雪,弥漫在厂区里的雪花在寒风的肆虐下横冲直撞,直往露天作业的调车人员的眼睛、脖子里扎。但在空旷车场上检查、连挂、摘解倒调作业的高月峰和工友们却仿佛感觉不到寒意,全情投入到工作中,他们的领口、袖口即使在下雪天也会散发出阵阵热气。骑乘在4米多高的铁质车梆上,高月峰凝视着前方,恰似火车司机的眼睛,指挥着推进列车的运行,为运输保产安全顺行坚守岗位。
  作为调车长,高月峰总是有困难第一个上,有工作带头抢着干。冬季外进原燃料必须先进解冻库解冻后才能翻卸,翻卸完的车辆还需要转移到专用停留线上清底后,才可以挂走装车或空排,这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每当这时,高月峰和工友们虽然脸被风吹得刺疼、手脚冻得通红也全然不顾,依旧车上、车下地按标准操作着。
  从南口车场到团山子翻渣线,寒风中到处都能看到运行中的作业机车,像高月峰这样露天指挥机车作业的调车员们,在严寒低温下,坚守本岗、精心操作,为鞍钢生产经营的稳定顺行执着奋斗着。
  “不畏严寒保生产”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一大早,杨宏林就出了门,他系紧了黑色棉安全帽,骑上他的“二八大架”,直奔单位。半个多小时后,杨宏林到达作业区,再花半个小时乘通勤车才能到达位于辽阳县境内的生产岗位——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北破作业区排岩场。这样的路程,杨宏林坚持了14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寒。
  “这里的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个5、6度。”杨宏林告诉记者,他操作的排土机位于岩场最北端,海拔200多米,位置很偏远,道路更是异常难走。
  排岩场四周空旷静寂,寒风不停地掠过近20米高的排土机,排料平台在风中微微颤动。杨宏林和他的工友单庆林、付立君要一步步攀上排土机顶,开始一天的忙碌。
  进入冬季以后,天气寒冷,生产时,岩石物料挂在皮带工作面,造成皮带跑偏,必须及时处理,以免造成物料跑碴。杨宏林和工友常常要冒着严寒对皮带进调整,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
  “冬天给设备各部位注润滑油,是很遭罪的事儿。”由于气温过低,润滑油不容易添加,而且各处注油点离得很远,60多米长的注油管要从排土机上拉下来,上上下下非常费劲,“我们仨一起干,注完一次油得3个多小时。干完活,握管子的手冻得都伸不开!”
  一块排土机衬板一百多斤,冬天里,摸一下都是刺骨的冷,而更换衬板是班组固定的包保维护任务,杨宏林和工友们每次都是齐心合力地完成;冬季生产,排料臂的水除尘装置容易结冰,三个人就一点点清除设备上的冰溜子,消除了安全隐患。
  杨宏林还对记者讲起了去年冬天的特大暴雪,那天,他们徒步两个多小时走到单位,又徒步上山走到岗位,山上的积雪已没过膝盖。到达岗位后,他们马不停蹄地沿线巡检500多米,将被大雪覆盖的十多个除尘管道阀门全部打开,避免了水管冻结无法除尘作业的情况。
  “作为一名党员,这是我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作的。”杨宏林由衷地说:“我和我的工友会更加努力工作,不畏严寒保生产,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早上6点,记者走进鞍钢众元产业绿源科技公司年修现场,虽然室外气温已达零下17摄氏度,但现场仍是一片火热。
  “今天必须把剩余的吊装工作干完。”检修作业区副作业长王琦告诉记者,气温骤降给检修作业区职工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平时用不上的大棉袄、二棉裤全都‘武装’上了,还是觉得冷。”
  虽然戴着手套,王琦还是觉得手指头冻得没法打弯了。手里抓的吊带硬得像根棍子,平时一下就能挂上的吊钩也变得“不听话”,因为穿得太厚,即使是在平地行走,也感觉像是在爬山。王琦的前胸还算暖和,浸透汗水的衣背却早已是冰凉一片。虽然脚上穿了厚厚的毛袜子,大头鞋里垫了毡垫,但双脚还是很快地冻麻木了。
  “冻得受不了的时候真想赶紧回休息室暖和暖和,可一想,越是困难的时候,咱们党员越要发挥作用,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王琦告诉记者。“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我带着大伙儿赶紧把活干完,等恢复生产就可以歇歇了。”
  下午4点,吊装工作终于完成了。王琦带着工友们开始回装两个分别重达78吨的磨辊。厂房里面没有阳光,阴沉沉的,比室外还冷,王琦甚至开始怀念上午在室外的作业了。磨辊专用吊车使用压缩空气为动力,因为温度太低,吊车气动马达被冻住了。王琦和几个职工把工业酒精倒进供风管道溶解冰块。酒精溅到手上针扎一样疼,大家忍着阵阵刺痛,用了八瓶酒精才让吊车再次动了起来。有职工打趣说:“这个‘老外’(进口设备)‘酒量’见涨啊!”现场顿时爆发出一片笑声。王琦笑着说:“为了保证输出,每年只能在建材淡季的冬天进行年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大家心挺齐,干起活来劲儿也足。”
  晚上8点半,妻子给王琦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王琦只能告诉她:“快了、快了,再有一会儿就干完了。”今年,王琦所在作业区的工作非常繁忙,襁褓中的小女儿总是顾不上,“工作虽然累,但收入也比去年提高了,家人更支持我了。我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使命记在心,冰山雪海又何足惧”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你体验过凌晨三点钟,六十多米高空的寒风吗?”
  来到鞍钢化学科技公司焦油精制作业区,蒸馏主控谢鑫刚结束繁忙的工作。
  谢鑫告诉记者,这个让人听起来都打个寒战的工作环境就是他的岗位日常——按照时间节点去现场巡检,确保蒸馏区域各种设备和管线的运行情况、温度、压力保持正常。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化工液体介质最容易凝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都能够畅通无阻,在生产规范参数下运行。
  “防寒抗冻是企业冬季生产的命脉,一旦发生堵冻,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谢鑫对记者说:“我们作业区地处化工西区的风口,气温较市内低3-5℃,防寒防冻工作难度更大。”
  地面刮小风,塔顶刮大风。长期站在高塔上,谢鑫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高处不胜寒”。每当遇到停产和开工,他都需要在一天内多次爬上六十多米高的蒸馏主塔进行停侧线和扫汽相关工作。“要是遇到雨雪天气,那才叫难呢!”登塔的爬梯挂满冰霜,谢鑫必须系好安全带,戴上安全帽,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每一次这样的生产任务,谢鑫都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圆满完成。
  现场的职工告诉记者,冬天最冷的时段,气温常常能够降到零下20℃以下,从焦油精制到西部焦油精制作业区近1公里长的轻油、废水外送管线多次发生堵冻,只能在高空管廊上逐段对排气管用清、透、预热的方式解决。
  熟练地绑好安全带,抄起胶皮管,接好蒸汽汽源,逐段处理管线……为了完成工作,谢鑫在管廊上一站就是6个小时,凛冽的寒风吹得他双腿打颤,眉毛和睫毛也挂满霜花,就连帽檐和围巾都被呼出的气冻成了硬疙瘩。经过他的努力,所有堵冻管线疏通顺畅,保障了生产安全。
  谢鑫一直认为,工作热情能消融冰雪,敬业精神能驱散严寒,“只要劳动保护做好,岗位准则不忘记,党员使命记在心,冰山雪海又何足惧!”
  “生产顺行,比保暖更重要”
【新春走基层】这群鞍钢人,让寒冬有暖意
  早上起床,鞍钢股份第二发电厂燃料作业区斗轮司机何大力看了一眼天气预报——“零下18摄氏度”。
  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代表的是寒冷,而对于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何大力来说又多了一层含义,“这样的室外温度,煤很容易冻成块状,工作的时候必须精细操作,防止大的冻煤块进入设备,造成设备损坏。”
  何大力所在的作业区是为燃煤机组供料的区域,每天跟他打交道最多的也是那些黑漆漆的煤。坐在驾驶室里,他需要眼观六路,因气温骤降产生的冻层、冻块煤和夹杂在煤里的木头、条石等杂物都是他的关注对象,而一旦发现,何大力都需要第一时间下车清理,“有的时候两三分钟就得下去一次。”
  采访何大力时,天空飘着小雪,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杂物大多已与煤块冻在了一起,清理起来十分费力。多年的户外工作经历让他好像比常人更加耐寒。但即使这样,长时间的室外作业也会让他的手脚不知不觉地变得僵硬,每次清理都需要先暖暖手,活动一下脚,才能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说起与雪的故事,何大力不禁想起去年11月那场特大暴雪。当时,斗轮机长达4米的落煤管里,大量的积雪混杂着燃煤已经冻结,如果不及时清除,设备无法正常取卸煤,机组将面临断煤停机的风险。见此情景,何大力二话不说,在做好安全措施前提下,穿着最厚的棉制工作服带头钻进了落煤管。在那个如同大雪屋一样的管道里,他用钎子、镐、锹等各种工具清除厚厚的积雪及冻煤,累了就坐在台阶上休息一会儿,稍微缓过来一些就拿起工具继续干活,“如果不快一点儿清除,后边清理起来就更难,更不好干了。”
  1个小时后,当何大力从落煤管里爬出来的时候,工友们看见的是一个大号的“雪人”,全身上下都夹杂着煤雪混合物,帽子和围巾上更是一层白霜。虽然冻得浑身发抖,但是看到源源不断的燃煤取到皮带上,何大力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管多大的雪,尽快恢复设备功能,确保生产顺行,比保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