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尺素情怀
发布日期:2018-08-22    作者:戚龙    
0

尺素情怀

我记得第一次写信是给我外出务工的母亲。相对闭塞的小山村,思念犹如星罗棋布的田埂,总是让人着迷其中。寥寥不到八百字的信件,有三分之一是我的参与,而另外的三分之二由我父亲代劳,虽然他是一位劬劳憨厚的庄稼人,但我想他对母亲的牵怀绝不亚于我。一想到自己的点滴墨行将会在另一个城市出现,心底就会涌出一股莫名的欣忭,我想初次写信的人大多也是这种感受。

早恋仿佛是埋藏在成年人心中的一个梗,然而一路从好奇到懵懂,又有哪个不是烙痕累累,而“信件”往往是打开隔膜的第一把钥匙。当然,那个时代人们为它早已冠上一个新的名字,情书。恣肆恒流的内心想法喷涌而出;潜藏爱慕的心得以娓娓舒展;在忐忑中摸索的两颗心因为字里行间某个情绪,不断持续着忧愁别怨。

如果与前人相较,今人信件不但产量极少,而且趣味和造诣也是颇为平乏,更无从谈及信件的珍藏,已备后世所斟酌其间了。胡适和梁实秋先生可谓是信件、信品较为风尚之人,胡先生生前每逢信件投注,必是亲临伏案,不但朋友信件从无遗漏,而且对于问题和内容争议也是豪气自发,无附庸之只为;就连中学生求教的信件也是躬身亲力,毫无代庖之举,而且这些通信的学生姓名他都能了然胸间。作为文界泰山北斗,著书立说之余,待人接物还能如此周密亲近,是在是令观者竖指,闻者侧目。

梁实秋先生书法清秀俊雅,往往来信之间,成为众多收藏家们的瑰宝之储。与此同时,他更愿意收藏来信,片言尺牍毫无所遗,他曾为他收藏书信拟定了十一个标准:“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用书记代笔者,不收;讨论人生观一类大题目者,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用钢笔写在宣纸上,有如在吸墨纸上写字者,不收;横写或从左边写起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式标点之可能者,亦不收;恭楷者,不收;潦草者,亦不收;作者未归道山,即可公开发表者,不收;如果作者已归道山,而仍不可公开发表者,亦不收!”梁实秋先生更趋向于信件的工整和干练,文人谨慎和文字孤僻可见一斑。后来余光中在对自己“不回信”陋习作以陈述时,他曾笑称他属于梁实秋先生的第八种。

古老的仓颉发明了字,让时光能在记忆中回响激荡,同时为后来者引领趋步,通过韵律的连接,在生活中变得无所不在。在讯息相对封闭的时代,信件往往成了沟通的桥梁,穿过古代烽烟战场,多数一触即发的战争开端,由信件终止的不在少数。文明,给与了信件的优美氛围,使得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泛泛而生,完成了心与心的牵连。

“信”如其人,大约可分为四种。第一类,风驰电掣型,寥寥数字,严明概要,相对于收信人就破费劳神;第二类,纤细雅致型,极尽从容能事,不慌不急,娓娓道来,而信件主旨则是缥缈无定;第三类,行文中庸类,极舒有致,慢条斯理;铁马金戈,疾风骤雨,行间潦草。

当然,不论信件以何种气势存在,它的主旨只有一个,让对岸的你与我连接的更近。即使是信息发达的今天,虽然被短信取代,但信的初衷还在。(汉钢公司计量检验中心:戚龙